本帖最后由 简荷 于 2017-3-9 06:24 编辑
四个煎饼鏊子,一膛灶火,一张农家巧妇的脸庞,点亮了我们的镜头。 足不出户,吴国彩的煎饼就走出了农家小院,喜欢的上门来买,最远的被带到了温州、大连等地呢! 有人说,有山东人的地方就有煎饼鏊子,煎饼是山东人世世代代离不开的干粮。吴国彩生活的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南分场就是早期闯关东的移民地。可不管离故乡有多遥远,那口地道的山东话,那正宗的山东煎饼卷大葱,都深深的锁在心底的乡愁中。 记得那一年,送儿子去山东打工,吴国彩见识到了原来煎饼还可以这样摊。因为丈夫郑学义是个山东大汉,过了门之后吴国彩就学会了摊煎饼。那时候是把煎饼鏊子卧在地里,简单而又原始。 从老家回来,吴国彩就带回了这门摊煎饼的手艺。搭上灶台,布好鏊子,农家院里的煎饼市场就开张啦。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六垧多土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夫妻俩一不会打麻将,二不喜欢串门子。一个烧火,一个摊煎饼,日子就在那旋转的煎饼鏊子中,就在夫妻俩常常沉默无语的劳作中走过了春华秋实。 春天对于吴国彩来说是平淡的,墙角的杏花开得热闹,但是三两天才会摊一次煎饼,因为这个季节是卖煎饼的淡季。即使这样,吴国彩还是雇了两个摊煎饼的高手,按小时计件,每个小时十块钱。春夏一般每天工作九个小时,生产一百斤左右的煎饼,秋冬销售旺季会忙十二个小时左右。
这个农家院里煎饼作坊的场景几乎是这样的——每天凌晨三点半,吴国彩打手机叫醒两位煎饼高手,四点钟作坊里面开始生火摊煎饼,四五个女人一会叽叽喳喳的唠着家常,一会忙忙碌碌的不言不语,烧火、摊煎饼、摞煎饼、卖煎饼,琐碎的习以为常。
角落中,郑学义总是埋头烧火,寂然无语,默然欢喜。殷实的日子,谁能说这和自己讨到这么能干贤惠的老婆无关呢…… 来吴国彩家买煎饼的,少则三五斤,多则四五十斤,一斤八块钱,童叟无欺,包装好了存储几个月或大半年都不成问题 问她,为啥现在又是淘宝,又是微商的,咋不琢磨扩大销售呢。浅浅一笑说,儿子孙子自打进城以后,就不想让自己干了,可是舍不得这门手艺,闲着没事挣点小钱,守着这煎饼鏊子虽然烟熏火燎的,但是吃得踏实,过得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