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王诗戈老师
前一段时间因为关东网改版和调试,致使不少影友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向“吉林365影像工程”专帖发片,其后在发片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在此向广大影友表示真诚的歉意!希望老师们、朋友们能够拿出初始的热情,再次投入到这个省级拍摄项目中来! 因为1月份的片子不多,所以把它和去年12月份的放到一起。 我们在拍社会纪实类片子的时候,不妨经常这样问问自己:20年后的人们想了解这段历史(这件事)的时候,我的片子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比方说,我们今天想知道七八十年代的黄河百姓是怎么一个样子,那就要走进朱宪民的影像中去;我们想回顾文革时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可以看李振盛拍摄的照片;我们想了解1949年解放军入北平城的情景,有郎琦的照片作为参考。上述三位老师,朱宪民和李振盛曾经在长春工作或学习过,郎老扎根吉林,把一生奉献给了这片黑土地。我们吉林的影友不妨以三位前辈老师为榜样,时刻用他们的作品来要求自己,警醒自己。 这三位老师的作品都在摄影史上站住了,可以底气十足地作为历史证据。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朴实,自然,看不到摆拍的痕迹。正因为此,这些照片才具有了社会纪实摄影最根本的品质:真实。这份朴实和自然,我在“影像365”的片子里也总能够感受到,这也是感动我的所在。 有一种摆拍,另当别论,那就是肖像照片。想了解九十年代的河南农村,看谁的照片?可以看姜健的环境人像以及他配图的大量文字。姜健的人像作品,都是在摆拍中完成的,至多是所谓“摆中抓”,但并不影响它们作为历史证据的价值。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文字说明。对于作为社会纪实的人像照片来说,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字,那将是十分苍白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成立的。 过年期间,好多影友喜欢拍大集,好了,我们可以这样自问:20年后回头看吉林的乡镇大集,我敢不敢把我的照片拿出来经受所有人的检视?我有没有这个勇气?如果我有,那么,我的照片是不是有足够多的信息量让它成为历史证据? 又啰嗦了这么多,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感谢老师们和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包容和厚爱!下月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