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摄影网

发布作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25|回复: 136

老家过年

  [复制链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发表于 2016-2-2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4:03 编辑

    对于摄影,我一直处于一种痴迷但不执着,执着还幻想着痴迷的状态。更多时候,除了喜欢还是喜欢,但又不敢太投入。一是放不下家,二是放不下工作。生怕家人和同事说“不务正业”。近几天,闲着没事,将2015年回山东老家过年的图片翻出来,边看图片,边联想到了很多。特别是在整理这组片子的时候,通过片子想起了很多往事,有回忆,有联想,还有启发。我的同事说我是有故事的人。其实,我们摄影圈里的每一位影友,都是有故事的人,而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很精彩,也很动人,更很真实。只是愿不愿讲,什么时候讲的问题。

封面.jpg

2015年的腊月23,正是小年,来到位于山东诸城与胶南间瓦店赶大集。

2015年的腊月23,正是小年,来到位于山东诸城与胶南间瓦店赶大集。
19.jpg

评分

参与人数 36铜币 +182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淡定
赵文庆 + 5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4:08 编辑

    锅,居家必用之品。除了烧坏,山东人很少有砸锅卖铁的。在山东,看谁家日子好不好,进门就看锅,锅里油滋滋的、铮明哇亮,说明这家人日子过得还不错;看谁家媳妇勤快不勤快,爱不爱干净,进门也看锅,若是锅里不干净,那这家媳妇一定也不是个勤快人。就象现在城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吃完饭,不是赶紧嘛溜溜地洗洗涮涮,而是碗、盘、筷、勺,一股脑地堆放在水盆里。这样的媳妇或婆婆,一定会给人留下一种不勤快的印象。过年到这样的人家做客,饭菜做的再好,心里也总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4-_副本.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9铜币 +100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赞一个!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很给力!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4:10 编辑

    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在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一般有草席、竹席、和凉席。但当今,这些席子却很少了,更多地是革席。
   
    在农村,这革席主要用来铺炕。一般每家三五年换一次。我大姑家的三表哥,从我93年当兵时就一直做“席”的小生意。这么多年回家,他仍在做。他告诉我,从小年到大年这七八天,席的生意非常好,每集都能挣个三五百元。三表哥是乡下人,有着山东人的犟劲,认准了的事,一干到底;认准了的理,八杆子也不回头。但就凭着这股犟劲,三表哥也成为当地十里八村的“土财主”。县里,人家也有高层的楼房;乡下,一年四季种着庄稼;家里,三嫂还养着几十头肥猪。忙里偷闲的,就开着手扶拖拉机赶农村大集。现在,亲戚朋友家,谁有急事大事什么的,都会想到向他借些钱救救急。一个道理,人呐,不论在哪里,关键还得干,能吃苦,别嫌钱少,一分一分地挣,360天就是大数字,八年十年就是大积蓄。

5-9副本.jpg
5-6_副本.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7铜币 +85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很给力!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5:11 编辑

    手语交易,是从古代农村集市流传至今的一种交易方式。现在的农村大集上,仍有六七十岁的老人采用这种交易方式。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最早是从我爷爷哪里知道的。
   
    我的爷爷活到今天,怎么也得110多岁了。小的时候,爷爷给我们哥仨讲“瞎话”(注;故事的意思)。他说,每年冬闲的时候,也是农村集市大牲口市场交易最火的季节。有事没事,都要蹓牛市、逛马市,遇到合适的、便宜的,也会牵一头回家,为的是开春能下地干活。那个时候赶牛市,都是“有钱人”,钱攥在手里边,都是一家或几家多年的积蓄。钱的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爷爷告诉说,赶牛市前,都是在家里把钱缝到棉袄或棉裤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既使遇上“劫路砸杠”的(注:强盗的意思),就是搜身也很难发现钱的藏处。
   
    爷爷说,农村集市上的大牲口交易,不是明码标价,也不是口头讲价,而是通过打手势(注:象现在的划拳)的方式进行。通常,这种交易,是买卖双方找个僻静的地儿,双方各伸出一只手,在棉袄或棉袄袖里比划着。甲方出一个手语,乙方出一个手语,你来我往,若达不成交易,就摇摇头;若能达成交易,就点点头。谈好以后,就看看四周,再找个没人的地儿,解开棉袄或棉裤,从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里拆开针线,取出钱,点清完成交易。
   
    那时候的大牲口交易,若是被人给盯上,便成为劫路砸杠的重点对象,不伦是买牲口的,还是卖牲口的,都很注意和防备这一点。在往返集市的路上,他们都不会单独走路,而一定和多位熟人结伴同行,尽量降低被劫的风险。听爷爷说,那些年的人命案,大多会发生在这些人身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人盯上了。被人盯上有三个结局,一个是谋财害命,这样的结果一般会发生在熟人作案身上;另一个是谋财但不害命,这样的结果一般会发生在陌生人作案身上;再一个是有财没谋到,但命还有,痛苦的就是被人一顿胖揍。爷爷说,遇到这样的事情,轻易是不会把钱交出来的,除非被人发现。

老人家手语表示的数字是70,对家摇头,说少90不卖。

老人家手语表示的数字是70,对家摇头,说少90不卖。

老人家继续讨价还价

老人家继续讨价还价

最后85达成交易。

最后85达成交易。

老人家赶集的带的钱并不多,而且钱是用手啪包着的

老人家赶集的带的钱并不多,而且钱是用手啪包着的

拿出一张100元的,交给对方等着找零。

拿出一张100元的,交给对方等着找零。

相中的席打起卷,怕尺度不够,再手量量。

相中的席打起卷,怕尺度不够,再手量量。
5-7_副本.jpg

老人家乐呵呵呵地扛着席回家过年了。

老人家乐呵呵呵地扛着席回家过年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4铜币 +70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很给力!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5:14 编辑

    山东乡村大集上的羊汤很好喝。一个,羊基本上都是庄户人自家养的山养,膻味十足;再一个,他们做的羊杂汤,一定不会用白灰、白醋反复洗,更多地是用“地瓜面”反复搓,材质没有引起化学变化,带有浓浓的膻味;第三个,他们盛汤的碗,大多是当地自烧的黄泥黑碗,一般不用瓷碗,这种碗,就象现在城里茶馆里的茶道用具,现如今,这种碗也不多见了。羊汤放在锅里,谁喝谁自己盛,盛完以后,主人再给撒点儿了芫随(注:山东的一种香菜,比咱们东北的大多了,一般三五棵就一斤)、葱花、姜茉。需要主食的,就把一火烧沿直径用刀切成八块,扔入羊汤碗里。其实,这种吃法,有点象陕西羊肉泡馍的意思,但陕西与山东这种吃法,谁比谁早,无从考证。

    但有一个事实或许能证明陕西比山东早。因为据我的爷爷讲,山东,尤其是胶东地区的人,早些年(多少年不知道)都是从中原因犯事而发配到这里的,不是土生土长的人,是迁移的人口。迁移的人,脚上的小脚丫子盖,都不是完整的,基本上都是两瓣的,真正的山东人,不论是祖上的,还是后来的,不信的话,可脱下袜子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这样。

    另外,据在东北的一位山东“老学究”(注;懂的比较多,相对有学问的人,山东农村都叫这种人为“咕噜子”,意思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事都懂)讲,山东人是不是迁移人口,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喜欢胸前背手(即两只手放在胸前交叉,右手握左手腕),另一个喜欢腰后背手(即:两只手放在腰后,右手握左手腕),这两种方式,都是一种习惯,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养成。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这位山东“老学究”给我们讲,当年山东人从中原犯事被押解的路上,一是用铁链子将人拴着,铁环套在脖子上,两只手绑在胸前,用铁链子将人拴成一串;第二个是人被綑着,双手后背。所以,延续至今,就养成了现在的习惯。在听这位“老学究”说这事以前,我也有这样的习惯,在军校当教导员训学员的时候,总喜欢背着手训斥学员;听说这事以后,就再也不敢有这习惯了,因为这是犯人。

6-1副本.jpg
6-2_副本.jpg
6-3_副本.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4铜币 +75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来一碗哈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4:43 编辑

    过新年,穿新衣。80年代的时候,是农村孩子最盼望过年一件事。扯上三尺布,回家做衣裳,是哪个年代农村当妈的一个基本技能。这好象也是80年代盛行陪嫁缝纫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大年,穿新衣,一般都会在年三十儿的晚上穿,过完正月初三脱下,或者去亲戚家串门的时候再穿。现在山东农村大集上,卖布买布,虽然不用再自己做衣服,但过年穿新服的传统,仍在山东农村盛行。不为别的,日子再差再孬,过年总得吃饺子吧,图的还不是个吉利!

6_副本.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4铜币 +70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吉利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14:46 编辑

    庄户人忙里偷闲到集市上做点小买卖,都是自带“称”。他们说,称杆子两头担的是良心,人的良心要坏了,称杆子的定盘星肯定就不准。

    现在这个年头,做点小买卖,首先得讲个良心。在山东的农村大集上,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他们手持称绳,嘴上都会高喊着“称,高高的!”生怕缺斤少两,被乡亲们背后戳脊梁骨。因为方圆十里八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是买卖没了良心,在称上动起了歪心眼子,那么人就臭了。

   “人言可畏”啊,庄户人最在呼的也是这名声。名声不好,带来的损失,要么孤家寡人,要么邻居会敬而远之。有儿子的人家更在意名声,名声不好,娶媳妇都难。回忆起以前的山东农村,有不少人家的儿子“打光棍”,认真的琢磨琢磨,还是名场不好。

7-1_副本.jpg
7-2_副本.jpg
7-3_副本.jpg
7-4_副本.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7铜币 +85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赞一个!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9713

帖子

3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165
精华
51
封面
1
在线时间
10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21:16 编辑

    细想想,山东的方言很有意思。明明是“二”,偏说是“俩”;明明是“喝水”,非要说成是“哈水”;明明是“饺子”,非要说是“菇扎”;明明是“抽烟”,非要说是“吃烟”;明明是“花生”,硬说是“果子”……。
   
    本来是“对联”,山东老家人还是说“对子”。上集买“对了”,过年贴“对子”。庄户人贴“对子”,讲究的很认真。多大尺寸,多大个字,什么内容,上联下联各是什么,都要在买“对子”时候的分得清清楚楚。
   
    在山东,贴“对子”历来是男人的活,女的顶多也就是给“打打浆子”。刚结婚那阵子,我也延用这个传统,但家里的东北媳妇总爱挑,这不好看,那不中意。得了,东北媳妇能干,也乐得个偷闲。所以这几年过年,“对子”的事,都让媳妇承包了。
     
    说到“对子',不能不提“竹子”。““竹子”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南方的那种“竹子”,而是山东过年常挂在家里堂屋正位的一种画。这种画,有的是败神爷,预祝自家年年都有钱,年年钱很多,一般生意人家常挂。有的是“福贵”图,意寓家里人大福大贵,多子多孙,平安幸福,一般几世同堂的老人家里愿意挂。还有的就是风光画,一般年轻人愿意挂。但不论是什么画,都要挂在正屋的大堂之上。从年三十儿下午挂上,初三上午取下(或到正月十五)。“竹子”的下面是供桌,左右各摆一支蜡烛,中间有香炉,桌面上有供品。往些年,正月初一天还没亮的时候,家里人(一般以祖辈为中心的家族),都要早早地串门拜年,进屋第一件事就是在“竹子”跟前磕头,这是规距。
   
    说起山东的规距,其实还挺多。原来我们家的规距,记事起都是从我爷爷哪里流传下来的,老的不上桌,不动筷,小的不准吃饭,这是平常的规距。男尊女卑,是待客之道的一个规距。尤其过年,女的忙着做饭,忙着做家务,总之,过年忙的总是女人。特别在正月里,女不上桌更是一个规距。

    我们家的这个规距,延续了很多年,我家大嫂“进门”(注;结婚的意思)的时候在坚持,我弟媳妇“进门”的时候在坚持,因为她们家也在坚持这个规距。我家的这个规距被破坏,事就出在我这个老二娶的东北媳妇身上。刚结婚那年,带着长春媳妇回山东老家过年,吃饭的时候,家里男的都在桌上大吃二喝,唯独俺娘带着二个媳妇在橱房唠克。东北媳妇看到这个情况,就问俺娘,为什么不一起吃饭,俺娘说这是山东的规距。这东北媳妇火冒三丈,怒冲冲地进到屋里,把我们往桌里一挤,回头就喊俺娘和她的两个婤娌,说“这山东是什么破规距,男女平等,以后吃饭大家一起!”面对这凶吧吧的东北媳妇,俺那老爹,二话没说,“行...行,以后都一起吃”。唉!败家媳妇,山东五千多年的规距,就毁于一东北小女子之嘴!

这个是财神爷”竹子“

这个是财神爷”竹子“

这个是能写家谱的”竹子“

这个是能写家谱的”竹子“

这个是福寿的“竹子'

这个是福寿的“竹子'
8-4_副本.jpg

这个是小年要贴的灶王爷

这个是小年要贴的灶王爷

评分

参与人数 17铜币 +85 收起 理由
马步尘 + 5
穆宝 + 5 好文字,好纪实。
小城故事(李成山) + 5 赞一个!
李永平 + 5
可可西里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关东摄影网 ( 吉ICP备2021009872号-2

GMT+8, 2025-4-29 18:00 , Processed in 0.056451 second(s), 4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