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仁元 于 2016-2-26 21:16 编辑
细想想,山东的方言很有意思。明明是“二”,偏说是“俩”;明明是“喝水”,非要说成是“哈水”;明明是“饺子”,非要说是“菇扎”;明明是“抽烟”,非要说是“吃烟”;明明是“花生”,硬说是“果子”……。 本来是“对联”,山东老家人还是说“对子”。上集买“对了”,过年贴“对子”。庄户人贴“对子”,讲究的很认真。多大尺寸,多大个字,什么内容,上联下联各是什么,都要在买“对子”时候的分得清清楚楚。 在山东,贴“对子”历来是男人的活,女的顶多也就是给“打打浆子”。刚结婚那阵子,我也延用这个传统,但家里的东北媳妇总爱挑,这不好看,那不中意。得了,东北媳妇能干,也乐得个偷闲。所以这几年过年,“对子”的事,都让媳妇承包了。 说到“对子',不能不提“竹子”。““竹子”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南方的那种“竹子”,而是山东过年常挂在家里堂屋正位的一种画。这种画,有的是败神爷,预祝自家年年都有钱,年年钱很多,一般生意人家常挂。有的是“福贵”图,意寓家里人大福大贵,多子多孙,平安幸福,一般几世同堂的老人家里愿意挂。还有的就是风光画,一般年轻人愿意挂。但不论是什么画,都要挂在正屋的大堂之上。从年三十儿下午挂上,初三上午取下(或到正月十五)。“竹子”的下面是供桌,左右各摆一支蜡烛,中间有香炉,桌面上有供品。往些年,正月初一天还没亮的时候,家里人(一般以祖辈为中心的家族),都要早早地串门拜年,进屋第一件事就是在“竹子”跟前磕头,这是规距。 说起山东的规距,其实还挺多。原来我们家的规距,记事起都是从我爷爷哪里流传下来的,老的不上桌,不动筷,小的不准吃饭,这是平常的规距。男尊女卑,是待客之道的一个规距。尤其过年,女的忙着做饭,忙着做家务,总之,过年忙的总是女人。特别在正月里,女不上桌更是一个规距。
我们家的这个规距,延续了很多年,我家大嫂“进门”(注;结婚的意思)的时候在坚持,我弟媳妇“进门”的时候在坚持,因为她们家也在坚持这个规距。我家的这个规距被破坏,事就出在我这个老二娶的东北媳妇身上。刚结婚那年,带着长春媳妇回山东老家过年,吃饭的时候,家里男的都在桌上大吃二喝,唯独俺娘带着二个媳妇在橱房唠克。东北媳妇看到这个情况,就问俺娘,为什么不一起吃饭,俺娘说这是山东的规距。这东北媳妇火冒三丈,怒冲冲地进到屋里,把我们往桌里一挤,回头就喊俺娘和她的两个婤娌,说“这山东是什么破规距,男女平等,以后吃饭大家一起!”面对这凶吧吧的东北媳妇,俺那老爹,二话没说,“行...行,以后都一起吃”。唉!败家媳妇,山东五千多年的规距,就毁于一东北小女子之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