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摄影网

发布作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2|回复: 11

摄影师只有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转载)

[复制链接]

272

主题

3727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用文字和影像感受生活

省摄协会员

推荐
106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68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2
发表于 2013-12-10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033022360653_meitu_1_副本.jpg
    这是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看过之后觉得受益匪浅,文中虽然说主要谈的是纪实摄影,但我觉得每一个摄影人读过后都应该能学到一些东西,在此做一下分享吧。
(链接:http://http://liangshan.blog.siyuefeng.com/blogArticle/show/7939
摄影师只有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作者:梁山)
陈小波  2006年06月07日
   写在前面:
    
     有幸与陈小波先生认识那还是在多年以前。那年她的纪实摄影家系列书籍获了平遥摄影节的最佳摄影画册奖,专程去平遥领奖,我的好友杨虎虎负责接待,知道我也到了平遥,特意创造了我与陈先生共进晚餐的机会,让我和她相识并有幸听她谈了对于纪实摄影的一些观点,还听她讲述了三个美国纪实摄影家的故事,至今获益良多。
自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这位新华社杰出的女图片编辑对于摄影的发声,感觉她对于推进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确确实实是发挥了独特的助力作用的。多年前就读到并下载了这篇“摄影师只有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文章,这篇文章对于我提高自己拍摄图片的编辑能力以及做好我所负责的报纸的编审工作,都有很大帮助。今天把它转发在这里,与“四月风”的诸位会友共享。
    陈小波先生在这里所讲的虽然是针对“摄影故事”与“报道摄影”,但是其主要观点对于各类摄影专题和摄影组照,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很好的指导意义。持续提高对于自己拍摄图片的编辑能力和写好图说的综合功力,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影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功。让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摄影人在抓取瞬间和拍摄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大,这一点我在多次和国际摄影界人士接触中,亲耳听过他们对中国摄影师拍摄能力的承认甚至赞赏。但我们的摄影师专题图片编辑方面的弱势确实在很多场合显露无疑。现在重要的国际国内摄影评选中都有专题照片的评选。但我们拿出的所谓组照没有逻辑、没有关系、没有逻辑、没有故事、没有细节、、、、、
[/table]
一、 摄影师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整理照片
    我注意到很多摄影师因没能很好得整理编辑自己的照片而留下遗憾。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摄影者。贺延光、雍和、刘宇等人都是非常杰出的摄影记者,他们见证了中国新时期的很多大事件,他们手中拥有大量的照片。但这几位优秀摄影师却没有出过一本书。我曾动议为他们几位编辑图文书,但他们都说东西越堆越多,几十万照片都在那里堆着,乱七八糟无从下手。我说:你们越不下手就越下不去手了、、、、、
    我也在几位老摄影者家中看到在床下、在凉台上堆积如山的照片,随便拿出几张都是好东西啊!但问及拍摄具体问题,老人家们几乎都只能摆摆手:记不得了!记不得了!
    侯登科去世后把大量的底片都留给了朋友,他自己没有编辑过,大多数底片都没有文字说明,国内外许多收藏机构都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但因为文字缺乏,我想最后他的作品会打折扣。
    去年拍摄遇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记者,他的影象能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在最近搬家时发现在我那里有他在美国完成的两组非常完整的专题报道,一个字也没有。王岩生前去过世界上很多热点地区,我知道他拍摄了许多好照片,但他没有及时整理编辑这些图片。除了发过稿的照片,没有人知道他更多的照片在哪里存放有没有过编辑?这给他的朋友和读者留下永远的遗憾。
    摄影者在没有运气遇到好编辑时,不妨学着自己去编辑。如果一个好摄影师同时又是一个好的编辑的话,那他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
    摄影师只有学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摄影师在这方面已经具有明确意识,比如黑明,比如姜健。他们的照片整理地很及时很好。加上及时出的出版物,他们照片传播的力度大大增强。会自己编辑整理照片甚至让他们的生活质量都发生的变化-------姜健每年会获得数次出国展览的机会;黑明每年出三本书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云南摄影师吴家林和纪实大师马克。吕布接触12年,他学的最多的不是摄影,而是编辑。马克。吕布每年都要求吴家林把自己编辑好的片子用国际专递寄给他,然后他再进行第二次的编辑。吴家林的照片被大师反复观看并且按他的理解分类。我看过他们的通信,编辑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码。从看到吴家林的第一批用小名片盒装的自己编辑好的照片开始,马克·吕布就在西方摄影界不断推介吴家林。
    我接触的大部分摄影师用很多时间来拍照片,说照片。我会问:“你们什么时间在学习?什么时间在整理自己的照片?”
    摄影师万不能总是在拍啊拍的。好的摄影师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
二、图片故事需要视觉的平衡
    报道摄影的编辑应该是一门学问,虽然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我深知现在就是我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加上我认为报道摄影编辑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谁能说它已经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再者,用这样的篇幅我也绝不能说清楚。
    参加影展、参加赛事、发表在报纸上、发表在杂志上,成组图片的编辑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参加摄影比赛的组照一般要求选用8-10张照片,这就要求每一张参赛照片都尽可能地“抢眼”,才会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但“枪眼”不是说你张张照片都采取一种拍摄方式。放在评委面前的组照除表达摄影者的选题能力拍摄能力外,还要体现编辑能力,你拿出的照片无论是放在那里还是在屏幕上打出来要达到视觉平衡与整体的和谐。
     用在报纸上的图片故事又不同。 “美国白宫年度最佳新闻奖”图片故事的一等奖是有关科索沃战争的一组照片,是大家公认拍得很好的图片故事。可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副总编马克·埃德尔森的感觉却是:“天啊,这幸亏不是给我们报纸拍的照片。因为这虽然是组非常好的图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样把这些照片用到一个版面上,因为摄影师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广角拍摄的完美的大场面照片。如果图片编辑把他们用在一个版面上,那将是个灾难。” 他强调的是报纸的视觉平衡,把很多视觉因素放在一个版面上,好的图片编辑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这种构成关系既要合理,和谐。所以不是要把拍得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选择在版面上, 而是选择形式与形状更适应版面需要的照片。
    杂志上的图片故事又是什么样呢?《美国国家地理》在刊登一组“冰雪俄罗斯”的照片,用了二十几个页码,几十张场景、人物、细节、过度照片错落有致的串联在一起,有很好的节奏感。第一次看,每翻开一页我都会知道它将给我带来的不同感受。好的报道摄影应该有很强的反差意识:场景和特写的反差、色彩的反差、人物的反差、构图的反差、静与动的反差、气氛、情绪的反差不一而足。
    而报道摄影出画册出书又是另外的思路和编辑方式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杂志就有人提出拍图片故事的人应该“把相机当作作家的打字机使用”。拍故事就像写小说一样,不可能300页的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高潮迭起,或者从头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摄影师很会拍摄那种画面感强烈的照片,但在用他们的照片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拍摄一些比较舒缓的画面,否则当你每个页码都是这种很强烈的图片时你会觉得气都喘不过来。节日的照片全是动感色彩飞扬的照片,我也会提醒记者在中间放一两幅类似黑白效果的照片舒缓这种色彩带来的纷乱。
 三、要拍好图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阅读好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拍摄图片故事,但是图片故事自有其规律,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
     比如一个杯子的专题,没经过训练的摄影者就会围着这个杯子左一张右一张上一张下一张拍个不停。但作为图片编辑,我希望知道的是做这个杯子的人是谁?用的什么样的工艺烧制出来?这个杯子放在什么环境中使用,什么样的人在用这个杯子,此杯和彼杯的差别,这个杯子为什么只能用来喝茶不能用来喝酒、、、、、、、
     所以要想拍好图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阅读好的东西。让那些经典瞬间和场面和故事情节深深刻在脑子里.我订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长达十余年,在那里我可以通过观看揣摸出一个十个页的专题怎么拍、三十页的专题怎么拍。我还会大量阅读好的画册,好的报道摄影者是如何运用多样的镜头、多样的构图、多样的光线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报道摄影可以利用一个成熟的摄影者掌握的一切摄影元素。报道摄影考验最基本的摄影能力-----全面的影象修养,对影象严谨的理解和严格要求。摄影无论如何是一种艺术行为,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者,即便是拍摄一个纪实的题材,也要尽可能用艺术手段去拍好。
     但很多好的题材就在摄影者不过关的技术上砸了锅。所以一个摄影者在拍摄上不过关时最好暂时不要拍摄图片故事。
    许多摄影者拍摄故事过于随意,拍摄前不做案头工作,不做深入采访,拍摄后的编辑工作粗糙。这些都是大忌。
 四、报道摄影者为跨页而战
    看一组照片就像听一个歌手的CD,一组照片总要有一张“主打照片”-------跨页照片,它即是故事的高潮又是照片中最耀眼的那几张。世界上好的报道摄影者“为跨页照片而战”,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有了跨页照片摄影师就可以睡大觉了。
    编辑在挑选照片时起码要挑出3----5张能做跨页的照片,那是大而震撼照片。90年代我听过一次国际编辑关于跨页照片的课程讲了整整四个小时。跨页照片的学问很大:画面信息要丰富,照片中的人物不能放在中间,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放在页面的左边或右边、要拥有细节,怎么安排色彩、怎样等待光线等等问题。
五、小故事带出大背景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新华社摄影部对外编辑室做图片编辑。和国外图片编辑的经常沟通。他们帮助我们训练了一种眼光:把事情变小了去做。
     开始给国外提供稿件,我们编辑的都是大题材:《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宗教》、《中国的女兵》、、、、、、当时我们挑选了百余幅全国各地女兵的照片,恨不得把中国女兵的所有有关内容都放进去。其中有一幅昆仑山上17岁女兵的照片,法国伽玛图片社编辑就说,“如果就花力气拍这一个女兵,把她和大自然的关系,和植物动物的关系,和男兵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她在山上的快乐与孤独、、、、拍出100张来,我们自然会得到中国女兵的准确信息,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故事。”
     从那时开始我就学会了编辑图片故事从小处着手。比如遇到《中国的教育》,我们就会就会去拍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校。遇到宗教的题材,我们就会拿出一个小庙中的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也开始坚信:任何一个以小进入的题材深入进去都会带出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人群,带出我们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脉络、、、、、
    记录片大师约翰 .格离尔逊说:
“不要去处理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片子。”
      六、恩?你怎么不去做图片编辑
     好的摄影记者易得,好的图片编辑难求。好的图片编辑是吸引好的摄影记者的重要因素。好的摄影记者和好的编辑能够相遇对彼此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图片编辑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1、热爱生活的人,对广泛的事件有兴趣的人
     2、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人
     3、知识结构好、善于学习的人
     4、有激情、对自己的工作时刻抱有巨大的热情的人
     5、有好点子的人
     6、被摄影者信任的人(好的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姐姐弟弟的关系。呵呵)
     7、甘于平凡的、甘于做摄影者身后的人 
     8、有沟通能力人
     9、文字能力好的人
10 、原则上是比摄影者挣钱多的人(呵呵!)
    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很多时间和记者在一起在边远地区工作,所以我不会随便拿起电话来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记者轻易说:“这张照片拍得不理想,你再去拍一张来”。很多摄影者听到这样的话恨不能要掉眼泪,因为在编辑看来很轻松的“再去拍一张”这句话背后,需要摄影记者经历怎样的艰辛、危险才能再得到,而这些我都亲自体会过。
    以我20年的报道摄影编辑的经历,我完全有资格而且发自内心的这样说:图片编辑是一个高尚的、有趣的、造福于人的职业。
    我会常和那些个子不太高、力气不太大但是喜欢摄影的女孩子说:恩?你为什么不去做摄影编辑?!
[table=100%,#f6f6f6]
辽阔天空中,心在自由飞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36

主题

4万

帖子

25万

积分

光影大使

推荐
2104
精华
379
封面
20
在线时间
112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12
发表于 2013-12-11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1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光影大使

苦旅摄道:寄情山水,曝光心灵。

推荐
93
精华
36
封面
0
在线时间
6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19
发表于 2013-12-11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39

主题

4万

帖子

21万

积分

光影大使

推荐
1682
精华
388
封面
24
在线时间
200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24
发表于 2013-12-1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主题

3727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用文字和影像感受生活

省摄协会员

推荐
106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68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之后,才看出效果不好,版面不清晰,想做一下重新编辑,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我自己无法做重新编辑,请各位赏阅的的朋友多多谅解   
辽阔天空中,心在自由飞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6

主题

5万

帖子

20万

积分

光影大使

爱旅游,爱摄影,爱生活。

QQ
推荐
1498
精华
60
封面
1
在线时间
48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9
发表于 2013-12-1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12

主题

3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摄影快乐、学无止境、用镜头记录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2529
精华
62
封面
0
在线时间
112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23
发表于 2013-12-1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9

主题

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光影大使

推荐
1256
精华
9
封面
0
在线时间
48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8-3
发表于 2013-12-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摄影人在抓取瞬间和拍摄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大,这一点我在多次和国际摄影界人士接触中,亲耳听过他们对中国摄影师拍摄能力的承认甚至赞赏。但我们的摄影师专题图片编辑方面的弱势确实在很多场合显露无疑。现在重要的国际国内摄影评选中都有专题照片的评选。但我们拿出的所谓组照没有逻辑、没有关系、没有逻辑、没有故事、没有细节... ...     一、 摄影师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整理照片    
    我注意到很多摄影师因没能很好得整理编辑自己的照片而留下遗憾。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摄影者。贺延光、雍和、刘宇等人都是非常杰出的摄影记者,他们见证了中国新时期的很多大事件,他们手中拥有大量的照片。但这几位优秀摄影师却没有出过一本书。我曾动议为他们几位编辑图文书,但他们都说东西越堆越多,几十万照片都在那里堆着,乱七八糟无从下手。我说:你们越不下手就越下不去手了... ...     
    我也在几位老摄影者家中看到在床下、在凉台上堆积如山的照片,随便拿出几张都是好东西啊!但问及拍摄具体问题,老人家们几乎都只能摆摆手:记不得了!记不得了!    侯登科去世后把大量的底片都留给了朋友,他自己没有编辑过,大多数底片都没有文字说明,国内外许多收藏机构都对他的作品很感兴趣。但因为文字缺乏,我想最后他的作品会打折扣。
去年拍摄遇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记者,他的影象能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在最近搬家时发现在我那里有他在美国完成的两组非常完整的专题报道,一个字也没有。王岩生前去过世界上很多热点地区,我知道他拍摄了许多好照片,但他没有及时整理编辑这些图片。除了发过稿的照片,没有人知道他更多的照片在哪里存放有没有过编辑?这给他的朋友和读者留下永远的遗憾。
    摄影者在没有运气遇到好编辑时,不妨学着自己去编辑。如果一个好摄影师同时又是一个好的编辑的话,那他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
    摄影师只有学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摄影师在这方面已经具有明确意识,比如黑明,比如姜健。他们的照片整理地很及时很好。加上及时出的出版物,他们照片传播的力度大大增强。会自己编辑整理照片甚至让他们的生活质量都发生的变化-------姜健每年会获得数次出国展览的机会;黑明每年出三本书基本上是小菜一碟。    
    云南摄影师吴家林和纪实大师马克。吕布接触12年,他学的最多的不是摄影,而是编辑。马克。吕布每年都要求吴家林把自己编辑好的片子用国际专递寄给他,然后他再进行第二次的编辑。吴家林的照片被大师反复观看并且按他的理解分类。我看过他们的通信,编辑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码。从看到吴家林的第一批用小名片盒装的自己编辑好的照片开始,马克·吕布就在西方摄影界不断推介吴家林。     
    我接触的大部分摄影师用很多时间来拍照片,说照片。我会问:“你们什么时间在学习?什么时间在整理自己的照片?”
    摄影师万不能总是在拍啊拍的。好的摄影师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
  二、图片故事需要视觉的平衡    
  报道摄影的编辑应该是一门学问,虽然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我深知现在就是我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加上我认为报道摄影编辑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谁能说它已经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再者,用这样的篇幅我也绝不能说清楚。    
    参加影展、参加赛事、发表在报纸上、发表在杂志上,成组图片的编辑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参加摄影比赛的组照一般要求选用8-10张照片,这就要求每一张参赛照片都尽可能地“抢眼”,才会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但“枪眼”不是说你张张照片都采取一种拍摄方式。放在评委面前的组照除表达摄影者的选题能力拍摄能力外,还要体现编辑能力,你拿出的照片无论是放在那里还是在屏幕上打出来要达到视觉平衡与整体的和谐。用在报纸上的图片故事又不同。 “美国白宫年度最佳新闻奖”图片故事的一等奖是有关科索沃战争的一组照片,是大家公认拍得很好的图片故事。可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副总编马克·埃德尔森的感觉却是:“天啊,这幸亏不是给我们报纸拍的照片。因为这虽然是组非常好的图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样把这些照片用到一个版面上,因为摄影师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广角拍摄的完美的大场面照片。如果图片编辑把他们用在一个版面上,那将是个灾难。” 他强调的是报纸的视觉平衡,把很多视觉因素放在一个版面上,好的图片编辑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这种构成关系既要合理,和谐。所以不是要把拍得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选择在版面上, 而是选择形式与形状更适应版面需要的照片。
    杂志上的图片故事又是什么样呢?《美国国家地理》在刊登一组“冰雪俄罗斯”的照片,用了二十几个页码,几十张场景、人物、细节、过度照片错落有致的串联在一起,有很好的节奏感。第一次看,每翻开一页我都会知道它将给我带来的不同感受。好的报道摄影应该有很强的反差意识:场景和特写的反差、色彩的反差、人物的反差、构图的反差、静与动的反差、气氛、情绪的反差不一而足。    
    而报道摄影出画册出书又是另外的思路和编辑方式了... ...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杂志就有人提出拍图片故事的人应该“把相机当作作家的打字机使用”。拍故事就像写小说一样,不可能300页的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高潮迭起,或者从头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有的摄影师很会拍摄那种画面感强烈的照片,但在用他们的照片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拍摄一些比较舒缓的画面,否则当你每个页码都是这种很强烈的图片时你会觉得气都喘不过来。节日的照片全是动感色彩飞扬的照片,我也会提醒记者在中间放一两幅类似黑白效果的照片舒缓这种色彩带来的纷乱。
   三、要拍好图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阅读好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拍摄图片故事,但是图片故事自有其规律,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
比如一个杯子的专题,没经过训练的摄影者就会围着这个杯子左一张右一张上一张下一张拍个不停。但作为图片编辑,我希望知道的是做这个杯子的人是谁?用的什么样的工艺烧制出来?这个杯子放在什么环境中使用,什么样的人在用这个杯子,此杯和彼杯的差别,这个杯子为什么只能用来喝茶不能用来喝酒... ...
    所以要想拍好图片故事首先要不停阅读好的东西。让那些经典瞬间和场面和故事情节深深刻在脑子里.我订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长达十余年,在那里我可以通过观看揣摸出一个十个页的专题怎么拍、三十页的专题怎么拍。我还会大量阅读好的画册,好的报道摄影者是如何运用多样的镜头、多样的构图、多样的光线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报道摄影可以利用一个成熟的摄影者掌握的一切摄影元素。报道摄影考验最基本的摄影能力-----全面的影象修养,对影象严谨的理解和严格要求。摄影无论如何是一种艺术行为,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者,即便是拍摄一个纪实的题材,也要尽可能用艺术手段去拍好。
    但很多好的题材就在摄影者不过关的技术上砸了锅。所以一个摄影者在拍摄上不过关时最好暂时不要拍摄图片故事。
  许多摄影者拍摄故事过于随意,拍摄前不做案头工作,不做深入采访,拍摄后的编辑工作粗糙。这些都是大忌。  
    四、报道摄影者为跨页而战    
  看一组照片就像听一个歌手的CD,一组照片总要有一张“主打照片”-------跨页照片,它即是故事的高潮又是照片中最耀眼的那几张。世界上好的报道摄影者“为跨页照片而战”,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有了跨页照片摄影师就可以睡大觉了。    
  编辑在挑选照片时起码要挑出3----5张能做跨页的照片,那是大而震撼照片。90年代我听过一次国际编辑关于跨页照片的课程讲了整整四个小时。跨页照片的学问很大:画面信息要丰富,照片中的人物不能放在中间,重要的信息一定要放在页面的左边或右边、要拥有细节,怎么安排色彩、怎样等待光线等等问题。
  小故事带出大背景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在新华社摄影部对外编辑室做图片编辑。和国外图片编辑的经常沟通。他们帮助我们训练了一种眼光:把事情变小了去做。
  开始给国外提供稿件,我们编辑的都是大题材:《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宗教》、《中国的女兵》、、、、、、当时我们挑选了百余幅全国各地女兵的照片,恨不得把中国女兵的所有有关内容都放进去。其中有一幅昆仑山上17岁女兵的照片,法国伽玛图片社编辑就说,“如果就花力气拍这一个女兵,把她和大自然的关系,和植物动物的关系,和男兵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她在山上的快乐与孤独... ...
  拍出100张来,我们自然会得到中国女兵的准确信息,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故事。”
  从那时开始我就学会了编辑图片故事从小处着手。比如遇到《中国的教育》,我们就会就会去拍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校。遇到宗教的题材,我们就会拿出一个小庙中的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也开始坚信:任何一个以小进入的题材深入进去都会带出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人群,带出我们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脉络... ...    
  记录片大师约翰 .格离尔逊说: “不要去处理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片子。”       
   六、恩?你怎么不去做图片编辑      
    好的摄影记者易得,好的图片编辑难求。好的图片编辑是吸引好的摄影记者的重要因素。好的摄影记者和好的编辑能够相遇对彼此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图片编辑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1、热爱生活的人,对广泛的事件有兴趣的人
     2、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人
     3、知识结构好、善于学习的人
     4、有激情、对自己的工作时刻抱有巨大的热情的人
     5、有好点子的人
     6、被摄影者信任的人(好的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姐姐弟弟的关系。呵呵)
     7、甘于平凡的、甘于做摄影者身后的人 
     8、有沟通能力人
     9、文字能力好的人 10 、原则上是比摄影者挣钱多的人(呵呵!)   
    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很多时间和记者在一起在边远地区工作,所以我不会随便拿起电话来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记者轻易说:“这张照片拍得不理想,你再去拍一张来”。很多摄影者听到这样的话恨不能要掉眼泪,因为在编辑看来很轻松的“再去拍一张”这句话背后,需要摄影记者经历怎样的艰辛、危险才能再得到,而这些我都亲自体会过。
      以我20年的报道摄影编辑的经历,我完全有资格而且发自内心的这样说:图片编辑是一个高尚的、有趣的、造福于人的职业。
      我会常和那些个子不太高、力气不太大但是喜欢摄影的女孩子说:恩?你为什么不去做摄影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王诗戈 + 5 铜币:+5(王诗戈)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关东摄影网 ( 吉ICP备2021009872号-2

GMT+8, 2025-4-30 04:18 , Processed in 0.099295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