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2012年6月15-18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锐意先锋摄影工作坊#开班,来自浙江各行各业各地区的15位同学凭借递交专题作品以及相关文案,成功入围摄影工作坊。这是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生活阅历的摄影人。对摄影,有专业诉求,但更多的是对于这种自由表达方式的真诚追求。在这里,摄影没有性别之分,年龄之分,专业与业余之分。 每天上午,工作坊学员小组讨论自己的作品。下午,李楠、任悦、孙京涛三位老师轮流作主题讲座,分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艺术通感之旅,一位摄影大师,一份摄影书单。每个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几天相处,学员真诚得可爱,老师坦率而直指要害,这是一场废话不多的摄影大讨论。快拍快拍网将选取几位学员的作品为案例,从作品阐释、老师点评为切入点,为更多热爱摄影的同学提供一份参考教案! 案例一:郑忠民的《老街》与《念想》 作者自述:我的老街专题已经拍了5年多,积累了文字采访资料5万多字。作品陆续见诸各报刊杂志,也参加过一些大型展览,取得一定的社会反响,他想通过这次工作坊搞清楚,自己接下去该怎么走?下面是任悦、孙京涛、李楠老师对《老街》的点评。 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评价大于记录 孙京涛:以前,摄影的第一功能是记录,第二是评价,现在相反。第一功能是评价,第二功能是记录。你的照片更多的是纯文献记录,缺乏观点,或者说观点不明确,不深刻,不新颖。 为什么说当代摄影的评价性大于记录性呢?首先,这是由摄影的传播性决定的,如果作品缺乏观点或者观点不明晰,其传播性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大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效率大大提高。以前的文献影像,你拍摄后可以等待十年,甚至几十年,让时间来提升作品的价值。但是现在不行了,观众已经不能等待,他们来不及等待十年之后再看你的照片,他们更希望你现在直接告诉他们,你现在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你现在是怎么看待这个社会的。这个是关键。 摄影是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你得给我一个点子。这个点子必须在思想上、灵魂上触动我,促发我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存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是这样的?——涉及到这些共通的东西,这才是照片的价值。摄影更多的是一种向世界提问的方式,它本身不一定给你答案,但一定是拿这个来发问的。这个发问提出的问题要直接、明确,而且要有力度。 双W:好照片要双线起伏,意义上,视觉上 孙京涛:还有,不少照片只是比较简单的记录,画面没有起伏,比如说中景用得比较多,显得有些单调。一组好的照片要注重两个脉络,一是主题上的,二是视觉上的,两者都要有起伏,形成双W结构。一个主题脉络,不仅要形成内在的逻辑性,而且要有内在的意义上有起伏感。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这是意义的呈现。如果是一个大专题,那就是N个W的连续组合。 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所以在意义之外,视觉强度上也要有起伏感。古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意义内涵上有起伏,但在视觉表现上一马平川,你觉得有味道吗?所以,但从视觉上挑选照片的话,通常应该正序看一遍,倒序再看一遍,看完了,再看缩略图,检视一下自己挑选的照片在视觉上有多少起伏感。 一面被赋予当代意义的老墙 孙京涛:老街,在意义深度上我们要不断往深处走,最终目的是搞清楚它在生活、文化、历史的某个方面有什么样的深层价值,而且这个价值适合用摄影这种媒介“表现”出来。上次在桐乡工作坊(徐肖冰杯摄影工作坊),我们一群人走在崇福镇的一条老街上。很多人不去观察,不去思考,这边拍拍,那边拍拍,与游客无异。我就说,这些你都别拍,这些照片,只要网上一征集,应者如潮,有的是——一道夕阳照在斑驳的老门上,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棍,——这些表面化的视觉形象有什么意义? 那拍什么呢?你看这个墙,特别具有当代意义。人的价值观、财富观全在里面了——一个袒胸露乳的女明星,和她并排的,一个观音菩萨,下面一个大水桶,有个大蛤蟆,嘴里叼着铜板、金币——这就是当下古镇人的财富观、价值观、生活目标,全都在上面了。 怎么拍?这组照片一定要端端正正,横平竖直,直接、清晰、秋毫毕现地把墙上所有的元素呈现出来。而且你会发现,每家每户都不一样。年轻人,美女居多。老太太,全是菩萨,很庄严。一看墙,就知道主人的身份。 有高屋建瓴的判断才会有明确的选择,有了明确的选择才会有深刻的主题,然后,才知道如何用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去展示你的思想。画面复杂,主题简单,那就完了。最牛B的是,技术器材简单,思想极深奥。杜尚的小便器,提出一个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这是谁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我们拼的既不是照相机,也不是曝光速度,而是脑子,这才是摄影被尊重的价值所在。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他思考题目的时间可能会非常非常长,而拍摄的时间可能只需要两个月、半年,或者一年。我们经常听说某某人一个题材拍了多少多少年,以我的经验,在这些个年头里,摄影师思考的时间,要占去七八成。 任悦:一、图片的这种色彩效果处理(指低饱和度的淡彩效果)需要再考虑。第二,这些人似乎并未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仿佛像是拍摄者的道具。有几幅挺不错的,比如老人在家里洗菜那幅,还有居民推着电动车走出家门那幅。第三,要和你的拍摄对象交流,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
《老街》衍生作品《念想》:意外地被看好 《念想》是郑忠民在拍摄《老街生活》过程衍生出来的一个专题,最初的缘起是他看到老街有很多家庭的墙上挂了家人的相框,寄托的是对亲人的一段记忆、一点牵挂、一份念想,所以就把题目定为《念想》。没想到,这组拍老街时顺便拍的作品居然意外被老师看好。 李楠:在郑忠民提交的5组作品中,《念想》是我觉得最好的一组,可以说,我最初选择郑忠民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组作品。但是,我发现,好像摄影师自己并不是很透彻地理解自己这个作品。就是说,作品的价值远远大于他自己以为的。从这个题目就能看得出来。这个标题太口语、太生活化了,实际上作品本身反映的东西远远超越这个。标题等于限制了照片的主题,使专题的意义变狭窄了,我建议还是要取一个中性的、能指明主题的标题。比如《中堂》。 因为照片里除了那些墙上那些照片,还有其他丰富的细节,比如年画、时钟、电器、餐具、镜子、瓶瓶罐罐等等,这些不但是生活的信息,而且把当下中国百姓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以及家庭结构、伦理道德、社会影响等很多丰富而耐人寻味的东西蕴含其中了。这是很有潜力的一组作品。这比《老街》可能更有意思,更有观念在里面,更具当代意义。我希望郑忠民能把这组片子拍好,将来做一个展览或是发表,都非常棒。 另外郑忠民问我这组作品是否需要人工布光,我觉得完全不需要,只要现场光够,就不需要人工添加。因为这些光线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工布光会破坏生活的场景。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组作品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还原出来,其实也是很考技术的。 反而,像《老街》这样的作品,大概就是一曲田园挽歌吧,还是比较表面。虽然现在这种浅吟低唱比较多,但实在没有力量。摄影师必须让我们看到其中蕴藏的悲剧,仅仅是表面的场景纪录,其实不能打动人心。 孙京涛:《念想》的切入点很好,但用数码单反相机拍,从视觉呈现的角度来说,就太勉强了,不能很清晰地展示主题。假如要做个展览,这个数据量下细节不一定出得来。展览的话,最好也能像现场一样,让观众踮起脚细细去看相框中的人物。所以最好用大画幅拍,4×5或许就够了。如果没有机子,也可以去借,没必要买。 拍摄时一定要中规中矩,画面不能有变形,该清楚的地方都要清楚。年画、相框、物品、桌子等上的反光要想办法消除或者避开。
(文中观点不代表转载者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