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吉林日报》第5版头条
藏地文脉浴吉光
——吉林省文化援藏掠影
本报记者 高菲
高原,隆起于地平线四五千米之上。西藏大地,便仿若地球为人类所设的一道奇巧机关。路难险阻、高原缺氧,最考验人类的意志。而作为上天的回报,能征服险阻的勇士,总能挖掘到最神奇广袤的宝藏。
西藏自治区定结县的羌姆村附近,千年石窟群静静屹立在果美山上,承载着灿烂的佛教文化,却地老天荒地沉睡着,湮没于历史深处。
面纱一旦揭开,举世为之震动——专家认定,羌姆石窟开凿绘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文物价值、考古价值、佛教史价值、美术价值不可估量。
而揭开这面历史帷幕的第一人,是远涉万里而来的吉林人赵春江。
从长白山到珠穆朗玛峰,从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地域远隔万里,心脉却息息相连。响应党中央全国支援西藏的伟大战略部署,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平均每年筹集数千万资金和物质,源源不断输送到西藏日喀则地区以及定结县、吉隆县、萨嘎县。吉林儿女作为白山松水的志士勇者,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来到雅江之滨、深入珠峰脚下,发掘陈塘夏尔巴人的原生态文化,记录与考察拉亚旦嘎传承千载的甲谐歌舞,更发现了羌姆石窟,以文化援藏的丰硕成果为促进西藏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我省文化援藏成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评价,“在全中国都带了一个好头”;对我省以文化发现、文化发掘对西藏建设工作的促进,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表示,“对我们的援藏、援疆工作都是一个新的启迪。”
藏地吉人十年行走
十年援藏,吉林儿女将脚步印在日喀则最艰苦的地方:定结县、吉隆县、萨嘎县。而赵春江的诸多文化发现,既是一种偶然,也几乎是一种必然。从2004年至今,他12次到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6次到海拔4400米的萨嘎县,7次到海拔4300米的定结县。到目前为止,他是自西藏和平解放后惟一走遍“中国最后一座陆地孤岛——陈塘夏尔巴人聚居区”所有村落的汉族人。
在世人眼中,赵春江的身份有点复杂:身为副厅级干部——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有着30年工作经历的资深媒体工作者。赵春江是作家,也是摄影家。正是多种身份的叠加,使赵春江的文化意识格外敏锐,并在几度考验生死的艰难行走中,将文化坚守化为具体行动。在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宫蒲光、西藏自治区委常委纪检委书记金书波的多次探讨中,赵春江脑中逐渐形成“喜马拉雅文化带”的概念。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在喜马拉雅,偏偏还有那么多的密码和空白,等待着有识之士去破解,去填补。亚东沟、樟木沟、陈塘沟、嘎玛沟、吉隆沟,喜马拉雅的这五道沟,形成了有着辉煌历史的尘封已久的文化带。赵春江则用镜头和文字一一点数着其中的文化明珠:噶举寺,中印边境最前沿的寺庙、几经废毁兴衰;东嘎寺,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起点;红河谷,西藏人民抗英的血肉长城……他们是一连串关键词,串联起赵春江的7年时间,他试图从地理密码、生态密码、人文密码、历史密码等方面,解读地球之巅的奥秘。由此,他成为对外界全面宣传报道陈塘的第一人,并被提名“感动日喀则人物”。2009年夏天,赵春江在四上海拔四五千米的果美山后,终于发现了羌姆石窟,并为这方佛教宝藏的保护和早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竭尽全力的鼓与呼。如今,羌姆石窟的发现,已从单一的文化援藏成就演化为历史性的重要文化事件。对此,省政协教科文卫主任蒋力华赋诗评赞:摄影追风俗,西天果美尊。流年攀魏晋,建窟竞龙门。羌姆休眠态,春江逐石魂。参差横上下,安静佑乾坤。
从2004年第一次进藏到如今,赵春江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日记、笔记、创作和容量达几千万兆的图片、绘图。无论是专题大型展览——《中国夏尔巴人》(2009长春)、《喜马拉雅最后的秘境》(2010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羌姆石窟》(2010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喜马拉雅摄影发现》(2011北京798映画廊),还是正式公开出版物(专著)——《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达曼人》、《甲谐歌舞》、30集电视剧本《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羌姆石窟》、《喜马拉雅的家乡》,都在注视西藏文化、解读西藏文化,更将对西藏文化的科学研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实施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吉林省文化援藏的重大发现和积极举措,使西藏地区中外文化早期交流的壮阔画卷渐渐明朗清晰,陈塘高地上的那一抹文化曙光,正在渐渐升起。
一滴水折射的万丈阳光
毋庸讳言,在祖国的伟大版图上,不论是地域、人口、经济总量,吉林省都不算大。藏地吉人的十年行走,却无疑在文化援藏上开辟了一方博大的新领域和新阵地,这与吉林省的文化大环境和省有关领导的支持息息相关。新春刚过,第四批援藏干部,现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斌,不无激动地在qq上与同仁分享来自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与批示,吉林省党政有关部门关心热爱雪域高原的拳拳之心跃然眼中——
省委书记孙政才在援藏工作总结上批示:全体援藏干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讲政治,顾大局,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巨大心血,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谨向全体援藏干部和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新春祝福!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要多关心、支持援藏同志及家属;省长王儒林在《关于赴藏检查推进落实援藏项目工作情况的报告》上作出批示:成效显著,赞成下步工作意见;省政协主席、省委副书记巴音朝鲁对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看了来自雪域高原的年度报告,深感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援藏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援藏任务的全体同志不辞辛苦,无私奉献,为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谨向大家表示敬意。
的确,赵春江的行走,不是一个人的行走。“在他乡建功,为吉林争光”的有力指引中,促成了文化援藏中方方面面力量的合力托举。援建西藏的干部大多是在原来工作岗位上业绩卓著的佼佼者,为了更好地推进援藏工程,他们毅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远离亲人、故乡和熟悉的工作,在艰苦的工作和恶劣的自然生活条件下,坚守在援藏工作一线。这一切,赵春江尽收眼底,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召唤,将生动感人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人在高原,说话要小声,走路也要慢。路险到每一次行进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生离死别。但吉林援藏工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保障。没有他们,我寸步难行。他们感动了我,也支撑了我。”这是对吉林省援藏工作伟大意义的具体表述,更是对文化援藏力量源头活水的阐释。
在雪域高原,吉林人铸就了用生命相传的文化援藏鸿篇。在东北大地,吉林人则奏响了薪火相传的文化援藏交响:在省级老领导、省有关部门、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以及吉林省历届援藏干部、援藏医疗队员、有援藏经历的同志们和吉林省江苏商会的大力支持下,由省文联和省人大牵头,以吉林省援藏人为主体的优秀人士发起成立了“吉林省文化援藏促进会”,组成了前后相继的文化援藏后备军。促进会结合吉林省文化和藏族地区文化的特点,积极开展有关藏族和藏族地区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此,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吉林省文化援藏促进会会长吴文昌赋词描述:“路远山深,天荒地老,秘藏石窟人难晓。浮雕壁画美无伦,祥云洞府凡间少。翻越重峦,攀援陡峭。为求发现殷勤找。镜中羌姆渐驰名,谜团引得专家考。”同时,在2012年6月,吉林省援藏10周年之际,将推出吉林省援藏十周年系列丛书5部。
与此同时,促进会还积极和各友好慈善团体取得联系,为促进和发展藏族地区文化,实现文化惠民,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吉隆县建该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型图书馆、为吉隆县贡当乡完全小学捐赠校服200套、为吉隆县教育系统捐赠台式电脑16套、为定结县陈塘完全小学捐赠课桌椅280套、教职工办公桌椅16套……凝结各方力量的文化援藏促进会,被坊间戏称“最牛的民间组织”。
在赵春江对羌姆石窟的拍摄中,一张作品使人过目难忘——石窟里,残留着一只1000多年前的佛脚,那是谜团,也是召唤。历史总在前进,吉林文化援藏的脚步也将承前启后,永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