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摄影网

发布作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26|回复: 88

■看,这个人 十七次行走西藏的吉林副厅级干部(2012.1.19新文化报 B02版、B03版)

[复制链接]

642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主

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Rank: 8Rank: 8

推荐
33
精华
94
封面
7
在线时间
204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3
发表于 2012-1-1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转载)      ■看,这个人 十七次行走西藏的吉林副厅级干部
             (2012.1.19新文化报 B02版、B03版)
 ■本报记者 顾然
  (日记)2011年11月12日,地点:喜马拉雅山脉夏古错湖边     
  深夜,朦胧中动了一下身,一脸水,哈气凝结的。
  3:30分,多布杰起夜,帐篷外不止零下20度,我一看放在睡袋外的表,零下11度,表盘上结冰霜了。5:06分,气压:577,温度:-5.2度。
  8:24分,朝阳染红了山峰。
  一骨碌爬起来,冲出帐篷,跑下百余米的夏古错湖边,拍摄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映在湖中的倒影。
  忘记了冷,忘记了冻,忘记了手脚发麻。
  15:51分,大量灰色突然出现在山路上,仿佛上帝摆出的迷魂石头阵,一眼望不到尽头,牦牛们负重艰难前行。
  这是赵春江穿越嘎玛沟时写下的日记。
  2011年11月9日,57岁的赵春江第十七次进藏,徒步七天穿越喜马拉雅五条沟中最险的一条沟——嘎玛沟。
  听赵春江讲完十七次进藏的经历,无法抑制内心的狂热,对西藏的向往,从未如此强烈。
  赵春江身份有点“复杂”:副厅级干部——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资深报人——曾任《城市晚报》总编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还是一个文化保护者。
  作为第一个走遍西藏定结县陈塘镇全境的汉族人,2010年,他被定结县授予“荣誉县民”;作为文化援藏的先行者,2011年,他被提名“感动日喀则人物”。
  从2004年至今,他十二次到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六次到海拔4400米的萨嘎县,七次到海拔4300米的定结县,6次进“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陈塘沟”,在海拔5000米的岩壁上发现了轰动国内的“羌姆石窟”……
  7年间,他写下一百万字的西藏笔记,拍了3000多G的图片。
  “你已经是个副厅级干部了,一趟趟跑到那去受罪,图啥呀?”这个问题,他也常问自己。
  是啊,为什么?

  ■他的冒险
  “嘎玛沟,我没有勇气再走进你”
  “嘎玛沟,可能是为探险者而生,并不是一般旅游者的天堂,路途太过凶险。”——赵春江
  若非对喜马拉雅文化的强烈渴求,赵春江绝不会这么折腾自己。在他心中,文化援藏是一种有历史纵深的大情怀。
  前不久,赵春江的《喜马拉雅的五条沟》发在《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1、12期上,有人说,“它颠覆了人们对西藏的传统意义上的认识。”
  为了完整呈现这五条沟,2011年11月初,赵春江决定徒步穿越珠峰脚下的“无人区”——嘎玛沟。这是一次让他刻骨铭心的冒险之旅。
  穿越无人区 多次迷路
  嘎玛沟,地势西高东低,西口在海拔5000多米的定日县曲当乡,东口在海拔2020米的陈塘镇,全长55公里。2009年7月,赵春江曾试图从陈塘镇进入嘎玛沟,因遭大批蚂蟥阻击而失败。这次,他决定从曲当进入嘎玛沟。
  2011年11月10日10时,赵春江与定结县委宣传部干部多布杰以及三个向导,带着七头牦牛运输给养和设备,由曲当乡优洛村出发,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位于珠峰大本营东侧的夏古拉山口,海拔5200米。
  这一道,就是一个石头阵,根本没有路!在他沿途拍的照片上,人和牦牛在望不到边的石头堆上,跌跌撞撞地跋涉。没有路径,站在石头堆上想寻个脚印都很难,向导们说,万一迷路就在原地不动,一旦走失是要命的事。一路人迹罕至,向导说这条路每年行人不超百人,大多是来登山和探险的老外,当地最出色的向导,也没有十足把握走过这条沟。     
  他们把原本10天的路程压缩为7天,每次休息,向导装卸牦牛身上的货物需要一两个小时,为抢出拍照的时间,他总要“笨鸟先飞”,边拍边等。
  一路上最难翻越的是海拔5300米的萨巴拉雪山,向导曾担心牦牛翻不过去,更担心赵春江翻不过去。
7个小时后,他们翻过这座雪山宿营时,向导们很奇怪:那些看似乎不可能爬过去的岩壁,他是怎么过去的呢?
  “不能因为我翻不过去成为返回的借口。”他只有一个信念:往前走,走完这条沟。
  12日19时左右,天色渐暗,在若隐若现的错康错湖边,他第四次迷路。他想起向导的话,找一块避风的大石头边停下,万一等不到向导,至少不会冻死,外面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我不能死在这儿吧?”他有点担心,身上除了相机和登山杖什么都没带,在喜马拉雅,一个微小的错误都是致命的。
  终于,幽暗中看到多布杰的身影,马上奔了过去。
  当晚被迫在湖边露营,帐篷里是零下5.7摄氏度,手表结冰,随便碰一下帐篷,内壁就会掉下一大片冰,那是最冷的一晚,外面大约零下20多摄氏度。
  (日记)2011年11月14日
  进入嘎玛沟核心区,一路下行,山路的坡度有六七十度甚至八十度以上,但是森林巍峨,全部是参天大树,我一时有点适应不过来,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树和这么集中的大树。
  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中国的原始森林我几乎都见过,但是,嘎玛沟的原始森林,已经颠覆了我头脑中原来原始森林的概念。
  下午,下起小雨,后转小雪。
  过泥潭沼泽地,上面不知何年垫的圆木,都踩成了木板,像浮桥,人畜在上边须慎之又慎,人要像杂技演员一样找平衡,不小心踩空,一脚下去没膝盖深的淤泥。
  牦牛走得十分艰难,让人心疼。
  我第一次见到哑巴牲畜这么有“人性”,几次都要为之落泪,真的。
  河水被挤压得更加暴跳如雷
  (日记)2011年11月16日
  早上,从睡袋里伸出头,发现地面厚厚一层雪,一个隐忧袭来:陈塘那边大雪封没封山?我们能不能出山?如果原路返回,人和牦牛还能翻过那两座雪山吗?
  今天是嘎玛沟的最后一段路,大约6.5公里,原以为所有的艰辛已过,可走起来,不论是人还是牦牛,都是最艰难的一天。
  下了两天多的雨夹雪,石头和树木上面特别湿滑,干爽的时候可以在上面飞速跳过,这个时候却要分外小心翼翼。
  进入嘎玛沟下游,山路愈发陡峭,有的地方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百米,河水被挤压得更加暴跳如雷,地质灾害也多了起来,常有三五层楼高的巨石从十几米的岩壁上滚下来,让人眼晕。
  从沟底到山顶,垂直距离也就三四百米吧,却是一步一步攀爬挪动,走了90多分钟,幸亏多布杰一会儿前一会儿后的照应我,他毕竟小我二十多岁。
  19:54分,终于进了陈塘镇政府院里,嘎玛沟穿越平安告成。
  我长长舒了口气,整个人的身体都松垮下来。
  笼罩我的,不是成功的喜悦。
  我的脑海深处的第一闪念是:嘎玛沟,我没有勇气再走进你。
  看见牦牛沉重喘息 下决心再不吃牛肉
  回忆那段经历,赵春江苦笑不已,“那一瞬,肉体像泥一样瘫下去,觉得能活着走过来很幸运。”他没有勇气再走一次,穿越嘎玛沟也许是一生唯一。
  “嘎玛沟,可能是为探险者而生,并不是一般旅游者的天堂,路途太过凶险。”
  16日23点,三位向导赶到陈塘。牦牛们喘着粗气,嘴里喷出一团团白雾,一步一扭,牛毛已经完全伏在了牛皮上,水洗的一样,冒着热气。
  按山规,到地方结账,向导的劳务费,每人每天70元人民币,牛的驮运费,每天70元人民币。他们行走6天,向导们返回还要4天,要按10天时间给付工钱。
  半夜一点多,赵春江到外边方便,看到七头牦牛卧在树下,还在沉重地喘息着,放在它们嘴边的干草还没有吃。一瞬间,心里一阵酸楚,突然下决心,以后再不吃牛肉。19日中午,在北京,朋友们在饭店里为他接风,点菜的时候,人家说到一个牛肉菜,赵春江说,“我不吃。”  

  ■他的激情
开始是一种吸引 后来目标一下清晰起来
  “在喜马拉雅山,还有那么多的密码,那么多的空白,等待着有人去破解,去填补。”——赵春江
  喜马拉雅文化带有种魔力,让他一直坚持着。赵春江不是援藏干部,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援藏的功臣,他是文化援藏的先行者。
  援藏这项政治任务,堵住了一张张想说三道四的嘴巴。他一直感激吉林省援藏工作——给他可以深度记录西藏的绝佳契机。
  山路险 看窗外如同过山车
  2004年6月16日,赵春江以记者身份随吉林援藏干部陪送团去日喀则采访。2002年,吉林省第一批24名援藏干部,至今已派送126名援藏干部。
  吉林省援建定结、吉隆、萨嘎三个县,均是日喀则地区最艰苦的地方。
  从日喀则到吉隆县,500多公里的路,行车12小时。一路翻了5座5000米的山,其中海拔5380米的马拉山是西藏通车的海拔最高的山口。
  一个往返,精神达到紧张的极限。险到什么程度?光看窗外就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曾经有一个援藏女医生过马拉山的时候,吓得小便失禁,几乎休克。
  马拉山逢雪大之年,从十月到次年三月大雪封山,吉隆县与外界交通断绝,援藏干部能在这里待住就是一种贡献。
  临别时,时任吉隆县委书记的援藏干部任庆士眼泪流下来,车子开动后,任转过身蹲在墙角,捂着脸大哭,仿佛生死离别。
  路上,赵春江下定决心:要给吉林援藏干部写本书,又有接下来的进藏采访。
  2006年,赵春江兑现了承诺,出版以吉林援藏为题材的书《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及30集电视剧本《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写下百万字西藏田野调查笔记
  2004年至今的7年间,他每年要进藏两三次,除送援藏干部的组织委派外,每年还要请一二次年假自费过去,多则一个月,少则二十天,花销都是他从个人奖金和稿费里攒下的“小金库”。
  他先后12次去吉隆沟,6次进陈塘沟,走遍了喜马拉雅山五条沟——吉隆沟、亚东沟、樟木沟、陈塘沟、嘎玛沟。
  他也有遗憾,为什么佩古错湖没有入围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最美湖泊”?它比纳木错不知美多少倍,能看到世界上最高的三座山峰……
  还有,西藏评选最美十个小镇也没有吉隆。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没人发现呢?”西藏当地的摄影家也没有发现它,赵春江时常在路上窃喜,自己发现了这些宝藏。      
  7年,他写下一百万字的西藏田野调查笔记,拍了3000多G的图片,积累了一部丰富的西藏田野调查。
  是什么让他对西藏如此着迷?
  2006年第七次进藏,时任日喀则地委书记宫蒲光聊天时问他,“你一次次来西藏是为什么呀?”
  最早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吸引,就是想去。除采访外没有更清晰的目标,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他只是想用文字和镜头真实地记录他眼中的西藏,从没想过会有日后“羌姆石窟”的惊喜和喜马拉雅五条沟的轰动。
  后来吸引他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化,历史,“走得越深入,就越恐惧,越敬畏。”
  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那次,他和宫蒲光聊得很深,突然,行走西藏的目标一下清晰起来——去做“喜马拉雅文化带”的研究,不仅仅是摄影家和记者。
  喜马拉雅是个大宝藏,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还有那么多的密码,那么多的空白,等待着有识之士去破解,去填补。就好比一部大藏经,一个人从生下来不吃不喝不睡,要三辈子(约150年)才能读完。 “这也是一个人一辈子甚至三辈子都做不完的事业。”他要做的事似乎才刚刚开始。

  ■他的纠结
  发现陈塘,成为隐痛
  “我个人认为,陈塘沟向现代化迈进,对本地夏尔巴人并非幸事。我让陈塘出名后,反倒很忐忑,不是胜利,更像罪人。”——赵春江
  陈塘沟地处定结县境内,东翼45公里,北翼20公里,是喜马拉雅山五条沟中形状最复杂的。
  2008年之前,陈塘沟还没通公路,是继墨脱之后的最后一座陆路孤岛。
  第一次进陈塘沟是2005年夏,从孔定玛到陈塘镇政府,约35公里,整整走了两天。一路上,悬崖峭壁,六七十度的陡坡,还有泥石流和蚂蟥……进陈塘的路,实在不能称为路,只能说是线路,或路线,“山外来的人,空手能走进山来,就是英雄”。下山后,他右脚拇指甲磨得脱落,疼痛了半年多。
  功劳 申遗成功与他分不开
  2008年,他又两次进陈塘,足迹遍布6村,其中最远的村从镇里出发要走两天。
  陈塘与世隔绝,风光极美,是唯一的夏尔巴人聚集区。中国有一万多夏尔巴人,分布在亚东、定结等4个县,其中陈塘约2000余人口,因几百年来未受外界干扰,这里的夏尔巴人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了旧时习俗,讲的是连定结县的藏民都听不懂的古藏语。     
  2008年,他的西藏风光民俗文化丛书——《夏尔巴人》、《达曼人》、《甲谐歌舞》出版,率先向外界开启这部档案。后期,陈塘的鸡爪谷酒以及萨嘎的甲谐歌舞成功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赵春江的宣传分不开。
  2010年,他被定结县授予“荣誉县民”,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外族人。   
  隐痛 这里已经面目皆非
 外界对陈塘沟的关注,也引来了钢筋水泥对夏尔巴文化的影响,发现陈塘,又隐隐成为心中之痛。
  2011年,他第6次进陈塘,这里已经面目皆非。那棵300多年的核桃树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盏太阳能路灯;原来的崎岖小路被水泥台阶取代;公路修到了村民的木屋门口;穿着传统夏尔巴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对比着陈塘沟前后5年的照片,赵春江阵阵心酸,夏尔巴人原有的田原牧歌的生活正在消逝,未来随之消失的还将是什么……
  陈塘的路(从日屋镇至陈塘那当村)整整修了十年,那里的地质条件太差。
  “我曾强烈反对陈塘修公路。”赵春江说,他的建议被当地干部折中采纳,公路没按原计划修到山顶,但从那当村到山顶却修了一条1米多宽的水泥台阶路。公路,没有为陈塘沟带来福音。陈塘沟因闭塞而产的背夫经济,每年有几十万收入,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时下,背夫经济消失一半。
  “后悔当初把陈塘报道出来吗?”
  “我为此矛盾过,很无奈。”赵春江一脸遗憾,“还有羌姆石窟的发现,也可能引来偷盗,这些都是隐藏在发现背后的残酷的现实。”
  “我个人认为,陈塘沟向现代化迈进,对夏尔巴人非并幸事。所以,在我让他出名之后,反倒很忐忑,不是胜利,更像罪人。”赵春江的语气有些沉重。
  从某种角度讲,这种灾难势不可挡,贫穷落后的地方要富裕,在所谓的现代文明进驻后,必将摧毁传统文明,哪种文明更好?谁也说不清。
  “至少,我有幸用镜头保留了陈塘的原始的档案,算是我留给历史、留给陈塘后人最有价值的礼物。”赵春江说。能为一个古村落,留下一份影像档案,保留一份小小的文化遗存,都是一种文化功绩。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定结县海拔5000多米果美山上,赵春江用镜头发现了羌姆石窟。他先后四次进山,拍了大量石窟照片,2010年12月3日,《赵春江摄影发现——羌姆石窟》首次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亮相,引起国内摄影、考古、美术界的震撼。他因此被授予“中国当代摄影家”荣誉。经专家初步推测,羌姆石窟应该建于800-1500年前,早于阿里石窟。
  2011年3月1日,《赵春江摄影发现——羌姆石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了“赵春江的摄影发现在已经看到的石窟中是前所未有的”,“赵春江的文化援藏对我们国家援藏、援疆工作都是一个新的启迪”。

  ■他的心声
  “苍天厚我” 危险总是擦身而过
  “像我这个经历和年龄段的人,在家庭的责任和世俗的目光面前,显然已经走得太远太远。”——赵春江
  看外表,赵春江是个文人,看不出他是个热衷于探险的人。“我肯定不是不顾一切的纯粹的驴友,我的政治身份、家庭也不允许我这样做。”至少,目前行走的人在世俗社会依然不被接受。
  第十六次进藏,赵春江走出拉萨机场的廊桥,突然想到一句话:“苍天厚我”,“去过那么多危险的地方,能活着回来是一种运气。”
  多次进藏,数不清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翻越了多少座,危险总是擦身而过。
  误登珠峰 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死亡威胁
  最难忘的一次是误登珠峰。2006年11月的珠峰大本营已空无一人,只有他和司机扎西艰难跋涉。当越野车无路可走后,他一个人背着二三十斤的摄影包往上攀登追逐一群岩羊,又拍黑鸦,每按一次快门都气短眼花,但巨大的诱惑让他忘记了身处险境,一步步往上走,越过喇叭口下的碧绿色小冰湖,珠峰倒映其中,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珠峰映在水中,为选择最佳角度,在冰碛垄的乱石中攀爬。
  登上一块石头,在内地也就是两三步几秒钟的事,这里要歇三四次,喘息十几分钟才能过去,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冰塔林处,这里距离珠峰前进营地已不远,海拔在5800米到6000米之间,据说,登到这个高度的人,已达登山运动员标准。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已经上来四五个小时了,赶紧下撤。
  下来时体力严重透支,迈步艰难,一步步挪,背上摄影包越来越重,像背块石头。在一块巨石前,试了几次也没跨过去,坐在石下喘息,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死亡的威胁。
  他在石头上躺了20多分钟,突然发现这块石头上大底小,又在冰碛垄上,随时要倒塌下来的样子,他有点害怕了,怕石头瞬间垮塌把他压在下边,那样就没人能找到他,“我将像彭加木那样失踪。”赵春江说。当时他清醒地感受到死亡的脚步,却反倒不恐惧了。
  当他出现在扎西的视线里,扎西哭着奔过去。扎西一直不安地等他,因不能确定其方位,无法上山寻找,周围空无一人,手机没信号,也无法求援。
  赵春江突然感到重回人间,活着真好,两人抱头痛哭。当晚,赶不回吉隆县,他和扎西住在世界海拔最高(5300米)的珠峰绒布寺招待所,这才知道,他上去的地方,平时有人把守,一是收取数万元登山费,二是没有专业登山运动员身份证明是不让上的,普通人在那个高度容易高山猝死,在珠峰这样的死亡每年都有数起。
  第二天,吉隆县委书记任庆士在马拉山下接他,“我俩又是抱头痛哭,他等我已是一天一宿没合眼。”任庆士问过,赵春江早出来了,又晚了一天半才到,“他不敢想我在路上是不是遇到什么不测。”赵春江说。
  那时,在海拔4300米的县城里,援藏干部都下撤了,只有任庆士在等他,半夜心脏病也犯了,大把吃药,他竟写下了简短的遗书。赵春江的眼睛湿了。
  “身边的朋友都想不到我能吃那么多苦。”赵春江说,他不是一个体能强悍的人,也不是因为去得次数多了,身体已经适应,在那个高海拔地区,每次去的前几天,身体都极度不适。
  喜马拉雅文化值得他去冒险
  很多次,“值与不值”这个问题时常徘徊在脑海,他还是坚持下来,喜马拉雅文化吸引力太大,值得他去冒险。他说,他之所以能多次突破自己的极限,是因为他一旦认定一个目标,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很强大,会克服所有的艰难险阻。
  “我适合跑马拉松,别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能坚持下来,就算只剩最后一口气儿,我也能缓过来,接着走。”赵春江笑了。因此,他常对别人说,去西藏之前需要准备的是思想,在那里需要用意志去行走。说着,他拿起办公桌上一块已磨得圆润拳头大的石头,这是第十六次去西藏时,在珠峰上捡到的。每当他习惯性地去抚摸它,就会觉得宛若知己。
  驴友写西藏,大段的内心独白往往多于行走本身,而赵春江的文字里没有自我标榜,也没有“实现”某种“自我价值”后的呼喊,他是以一个记者的习惯真实客观地记录西藏。
  赵春江常常自嘲,“我没有拍下有人所谓的经典的瞬间,因为缺氧和激动忽视了相机的使用要领。”
  殊不知,他对记录也是有洁癖的。比如,他拍照片,进入镜头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就保持什么状态,不去惊动,不去调整,绝不PS,只有真实和原貌才能留下真实的历史。他还习惯于,走之前不看任何文字资料,“不想被别人的先入为主左右。”每次他都是写完行走日记之后再去查找资料。
  坚持讲实话,对真相保持洁癖,这是30多年职业记者植入的基因。

  ■对话
  曾多次想放弃
  但冥冥中
  坚持了下来
  “于我而言,没有第十六次行走,就不会有第十七次的领悟。喜马拉雅山五条沟的呈现是积累的过程。”——赵春江
  新文化:喜马拉雅五条沟的发现,是偶然吗?
  赵春江:《喜马拉雅的五条沟》的呈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于我而言,没有第十六次行走,就没有第十七次的领悟。陈塘沟夏尔巴原始文化的呈现,羌姆石窟的发现,还有喜马拉雅文化带的发现,绝非单纯某一次的幸运,而是积累。
  新文化:行走西藏可谓生死考验,为什么在您的文字里很难找到在西藏历险的描述,也看不到征服自然的快感?
  赵春江:只有在西藏那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你才能感觉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不堪一击。人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何来快感?只有敬畏自然,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对我来说,每次成功的穿越都是一种幸运。
  新文化:你似乎不愿多说行走西藏的艰辛?
  赵春江:除了酒桌上,我几乎从不与人提起西藏艰险。尤其是前几年,这样的经历只能搁在心里,不能说给亲人听,怕他们担心,甚至阻挠,包括一些户外装备都是自己偷偷准备;也不能说给同事听,得不到理解,还可能换来嘲笑。
  新文化:真的发生不幸,怎么办?想过吗?
  赵春江:如果我真的遇难,对家庭就是一个罪人,别人可能会说我没正事儿。
  新文化: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吗?
  赵春江:有过,很多次,但冥冥中还是坚持下来了。
  新文化:你是副厅级干部,如此频繁地行走西藏,没有压力吗?
  赵春江:有。也有人说过“你一个副厅级干部,这么走与你的身份都不符”。但我不觉得,这是我想做的事,就要坚持走下去。
  新文化:这不会对你的政治前途带来影响吗?
  赵春江:所谓的对政治前途有影响只是别人内心里,我没有行政公务的束缚,行走的时间处理得当。另外,还有记者采访的身份,不会因为去西藏影响到前途,后期大家又认可了文化援藏的概念,这个主题挡住了一些议论,一切还好。
  新文化:这几年,你出了很多书,也拍了很多照片,你觉得自己更像记者,还是更像摄影家?
  赵春江:两者兼备吧,但更像专业研究喜马拉雅文化的学者,我去任何地方都会带GPS,经纬度、海拔高度,雪线的消失处,林线的生长处,都尽可能多地记录在案。前不久,《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在做《喜马拉雅的五条沟》时,发现我在示意图标注与谷歌地图有出入,我告诉他,我的标注绝对准确,因为我去过,但谷歌没去过。
  新文化:估计西藏你还会继续走下去,想过走到什么时候为止吗?
  赵春江:至少86岁的时候还要去一次西藏。
  新文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
  赵春江:今年打算出书,关于喜马拉雅五条沟的,还请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给写了序,这将是一部来自西藏的田野调查。
SourcePh" />

2011年11月,牦牛队跋涉在夏古拉山的石头阵里。赵春江在行进途中拍下这张照片

2011年11月,牦牛队跋涉在夏古拉山的石头阵里。赵春江在行进途中拍下这张照片

陈塘镇孩子的纯净眼神

陈塘镇孩子的纯净眼神

2008年,赵春江在那当村到陈塘镇的路上途经陡壁,脚下是万丈深渊

2008年,赵春江在那当村到陈塘镇的路上途经陡壁,脚下是万丈深渊

渴了,喝点山泉水

渴了,喝点山泉水

赵春江在去西藏定结县陈塘镇的路上

赵春江在去西藏定结县陈塘镇的路上

赵春江接受采本报记者 孙晶磊 摄

赵春江接受采本报记者 孙晶磊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3853

帖子

1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290
精华
6
封面
0
在线时间
26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5
发表于 2012-1-1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赵老师鼓掌、喝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5

主题

7211

帖子

2万

积分

荣誉会员

推荐
183
精华
56
封面
0
在线时间
22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21
发表于 2012-1-1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个人 十七次行走西藏的吉林副厅级干部——为赵春江老师坚韧不拔的精神折服。
  赵春江:只有在西藏那样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你才能感觉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不堪一击。人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何来快感?只有敬畏自然,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对我来说,每次成功的穿越都是一种幸运。
 佩服赵老师,向赵春江老师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光影使者

自由自在,行摄天地间

省摄协会员

QQ
推荐
62
精华
30
封面
2
在线时间
21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13
发表于 2012-1-1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58

主题

1万

帖子

9万

积分

光影大使

推荐
1588
精华
147
封面
2
在线时间
74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13
发表于 2012-1-1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杨春霞) 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光影使者

推荐
266
精华
11
封面
0
在线时间
78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2
发表于 2012-1-19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厉害!   
完美无缺?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品味多彩风景 &nb

Rank: 7Rank: 7Rank: 7

QQ
推荐
131
精华
52
封面
2
在线时间
75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8
发表于 2012-1-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圈热热的读完这篇文章,我无权对春江主席的精神和境界做任何评价,只是发自内心的敬仰,您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摄影人和文学爱好者实现追求必须学习的榜样!致敬春江老师!     
品位多彩风景   感悟百味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主题

2642

帖子

1万

积分

光影使者

八月牛

推荐
114
精华
4
封面
0
在线时间
12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15
发表于 2012-1-1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关东摄影网 ( 吉ICP备2021009872号-2

GMT+8, 2025-4-29 19:20 , Processed in 0.091716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