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摄影网

发布作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72|回复: 21

名家谈“视觉冲击力”

[复制链接]

33

主题

908

帖子

3776

积分

版主

wangshige.blshe.com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4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24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9
发表于 2011-11-1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戈按语:在刚结束的2011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影像专家见面会上,我与一些国内摄影师做了交流,会后的交流当然更充分些,我体会到,数码相机发展到今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考验的是摄影师的理念,包括对摄影的理解。观念到位了,摄影师就比较容易出来,获得业界的认可。这里转载一些有关“视觉冲击力”的言论,供大家参考。

曾璜:
       一,广角镜头和它的变形
       摄影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常常需要借助超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获得影像张力,随着组构影像能力的增强,摄影师对不同镜头的使用就会越来越自如。1994年,我去波黑战地采访时,正处在借助超广角镜头获得影像张力的阶段。随后就慢慢鄙弃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注意避免广角镜头,特别是超广角镜头产生的畸变。单位为我配备的12mm的镜头,一直在我的保险柜里躺着,没有开过包呢!!!在我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没有发过一张鱼眼镜头拍摄的照片,无论是我自己拍摄的还是别的摄影师拍摄的。
       在我任教的所有报道摄影培训中,无论是学院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都旗帜鲜明地表述:
    1.简单地借助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获取影像张力,表明摄影师缺乏视觉表现力。
    2.在拍摄现场只有两种情况可以用超广角镜头:一是没有退路,但又要拍全;二是在拥挤的新闻现场,别的摄影师使用超广角镜头,而你不使用的话拍不上。
      二.“视觉冲击力”对“Visual Impact”的误读
       “视觉冲击力”应该源于英文的“Visual Impact”,这是一个欧美报道摄影领域常常用来评价照片视觉构成的说法。平心而论,“视觉冲击力”是当时众多中文解释中最为恰当的译法。不过在以后的二十年里,这个词被那些不了解摄影的和尚顾名思义地给念歪了、念窄了。实际上,“Impact” 并不仅仅只有“冲击力”这一个解释,还有“影响力”、“效果”等众多意思。我请过最少三位在国外学习研究过视觉传播的业内人士来翻译这个词组,居然没有一位将其翻译成“视觉冲击力”!!!综合他们的译法,这个词如果译成“视觉感染力”、“视觉表现力”更能表达原有的意思。
      “视觉冲击力”误导了中国摄影师在影像创造上的思维,限制了中国摄影师的想象力,造成了中国摄影师自觉不自觉利用广角的视觉畸变来追求和达到所谓的“视觉冲击力”。
       看来“视觉冲击力”对“Visual Impact”狭隘的注解,又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西方外来观念的误译误读,并误导了中国新闻摄影的例子。
       到了该为“Visual Impact”这个标准正名的时候了!

黎旭升:
       现在,媒体的编辑在用片子时总是强调视觉冲击力,其实他们理解的是画面的冲击力,更准确的说是构图的冲击力,他们认为画面的张力越大说明冲击力越大。事实上,“视觉冲击力”除了片子本身显性(构图、用光等等)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图片隐性(画面给人心理的深层次影响)的表现,比如画面中人物的情感、命运所带给观者的感染力。前者往往是用技术上的广角变形等来完成,而后者却是凭借摄影师独特的观察能力和瞬间判断能力来完成;前者强调技术设备,后者强调思想;前者强调的是外在的形式,而后者强调是内在的内容。

鲍昆:
       虽然这是一个翻译问题,实际上更深层的问题应该是视觉的“震撼”、“感染力”与“表现力”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引起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确实是如“好看”、“突兀”一类,更多的是影像所表达出来的内在问题,最后打动人的绝对不是使用了何种能夸张的镜头和拍摄的技巧,而是照片所能表达得非同寻常的情感以及社会历史之下的各种命运冲突。

陈小波与贺延光:
摄影界能立在塔顶的人,不是摄影的因素,而是人文的因素
  若干年前,有一张“秃鹫前饥饿的非洲儿童”的照片,真实记录了秃鹫吞噬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场景,拍摄者却没有对蒙难的孩子伸出援手,这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对人道主义底线的讨论。这张著名照片的拍摄者后来自杀了。
  “你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记者。否则你即便坚守了所谓的职业精神,也过不去良知那道坎儿。摄影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世界上最好的照片,都特别平静、朴实,还人以尊严。”陈小波说,“视觉冲击力”,不是一个好词。她记忆深处,有一张航空出事后的照片。“画面中,大部分是女性炸飞的胸脯,这是让人不能看第二眼的。这种照片,几十年之后,没有任何意义。”
  贺延光曾对陈小波说:“国内外著名摄影记者的作品,几乎都是重要事件的精彩记录,致使许多人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大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上,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突发事件大多不是好事情,当记者的要是每时每刻都盼着天灾人祸,不是自己有病吗?如果因此而对我们身边发生的有记录价值的日常新闻和社会新闻麻木起来视而不见,我看就是掉进误区里了。”
  陈小波说:“中国有些摄影者过于迷信罗伯特·卡帕‘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这句话了。这句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譬如,当下流行的拍摄西藏。“许多人都去西藏,去时都拿着相机。有的摄影者顶着拍摄对象脑门拍,连少数民族行庄严之事时都如此。这种时候,距离近,近得一点尊严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金字塔。像摄影界,真正能立在塔顶的人,完全不是摄影的因素,而是人文的因素。很难想象,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文,能走多远。”


来源:
http://www.nyipcn.com/?p=39http://www.artsbj.com/Html/zhuanti/zgsysqlsm_3748_10735_2.html

(文中观点不代表转载者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08

帖子

3776

积分

版主

wangshige.blshe.com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4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24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42121204819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08

帖子

3776

积分

版主

wangshige.blshe.com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4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24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黎旭升:
       这是一个朋友在他的博客上就冲击力问题的一段感想:
  “下午上班时,一位记者在旁边说他拍摄的一张工商查处盗版光碟的图片很有冲击力,我凑近看,画面构图很一般,他手里拿着的2张光碟占了大部分画面,远一点是工商人员在一个影碟货架前。显然这样理解画面冲击力是很浅薄的。   
       平时经常听到编辑说某张图片视觉冲击力不够或没有冲击力之说,再仔细看图,只是记者多以中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相对不广,没有出现那种夸张的变形罢了。     
        一般摄影记者多喜欢借助超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获得画面张力。在平时工作中,就发觉大部分摄影记者都爱使用这种镜头,几乎所有的画面边缘都是严重的畸变。在裁减记者拍回的图片时,经常会因画面顶满图框而不知如何裁减,有时不得不舍弃那张图片。从一般编辑那里看来,这类用超广角镜头靠近拍摄对象的画面给人强烈的现场感,是记者‘会拍’图片,这从主观上误导摄影记者频繁使用超广角镜头。有的记者甚至把这种超广角变焦作为常用镜头一直套在机身上。这种情况也因此经常使得文字编辑与图片编辑对一张图片的判断出现偏差。”      
        就这段话而言,它代表了大部分的图片编辑或者文字编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多数人认为,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就是镜头的张力,就是广角变形给读者造成的视觉感受。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从图片外在和内在的冲击力两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称作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作为一张或者一组新闻图片,人们对其视觉冲击力的理解也是读者认识和解读图片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下面这张图片是著名摄影师卢广拍摄的“非典”时期的一张图片,他使用广角仰视的拍摄方式,夸张医护人员的脚步来表现了他们抢救“非典”患者的急切心情和他们对生命的珍爱。
《疫情就是命令》    卢广/摄      
        就这张图片来说,它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心理感受来自图片外部视觉上的张力,这种外在的因素就足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影响。让人们从这张照片上看到疫情的严峻形势。      
        下面这张也是笔者拍摄的《中国民工》中的一张。同样使用了广角来表现孩子喝牛奶的表情,可是孩子的脸让镜头的畸变造成了“失真”。作为被拍摄对象,孩子的正常形象被镜头异化,虽然在视觉感受上还是被正常的拍摄显得更有张力,但显然已经失去了纪实作品的真实。当然,笔者这样拍摄的目的还是为了减小读者对于图片阅读的“视觉疲劳感”,想用创新的影像来感染读者,这种过于依赖于外在张力的拍摄方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2006年7月,广东河源的某工地上,民工的孩子在喝牛奶。黎旭升/摄      
        因此,新闻图片外在的冲击力,主要指形式方面的冲击力,也是图片的显性因素,比如,通过使用广角在构图上给人形成不同的视角感受,同样,在用光、色彩等方面同样给人形成不同的视角感受,通过这样表层的外在的显性的方式造成的冲击力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视觉冲击力。      
       当然,图片的内在的视觉冲击力是对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更高要求,摄影记者要表现一种情感、一种矛盾或者一种冲突,如果没有熟练的拍摄技巧,良好的经验积累和对新闻事件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是无法实现的,单独凭借广角镜头的张力是无法达到内在的冲击力的。内在的冲击力往往看上去画面显得波澜不惊动,但充满着深刻的思想性,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无声的镜头语言中流淌着,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必然让观者产生内心的震撼。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事例。
       2003年4月30日,一名非典重症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 贺延光/摄      
       这是第1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一等奖):SARS病房(组图) 中的一张,从画面本身来看,这张图片没有任何视觉上的冲击力,平静的画面,普通的构图,外在的显性的因素都很普通,既没有运用广角变形,又没有特别的构图。但是,它的内在的情感价值足以征服我们每一个读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战斗中,医生面对着一位患者的无能为力,他的惋惜在这张图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双手叉腰的医生虽然给读者的是背影,但是这样的背影足以让我们思考很多,疾病的不可战胜,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无知等等……      
       在看这张的照片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感知、理解、欣赏的过程,这是我们在认识这张图片过程的一个心理变化,或者叫一个认知的过程,或者叫解读方式,图片最终是给我们的内心形成强烈震撼!这种震撼的长期的深远的。照片的内在冲击力,主要指内容方面的冲击力,包括图片的情感价值、信息价值、传播价值(或者说社会价值)等因素给人心灵深层次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隐性的内在的冲击力给人内心的震撼。

来源: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6981_p_1.html
(文中观点不代表转载者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08

帖子

3776

积分

版主

wangshige.blshe.com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4
精华
1
封面
0
在线时间
24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1162177486_26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用心灵感悟人间冷暖用镜头捕捉世间万象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39
精华
3
封面
0
在线时间
67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11
发表于 2011-11-11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学习
交流  提高  分享  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主题

6771

帖子

1万

积分

光影使者

推荐
141
精华
2
封面
0
在线时间
448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19
发表于 2011-11-1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推荐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880

帖子

1万

积分

光影使者

議字当头  

省摄协会员

QQ
推荐
57
精华
0
封面
0
在线时间
27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12
发表于 2011-11-12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議字当头   乐在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771

帖子

4463

积分

银牌会员

kk

QQ
推荐
15
精华
18
封面
5
在线时间
15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9
发表于 2011-11-1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关东摄影网 ( 吉ICP备2021009872号-2

GMT+8, 2025-4-30 04:30 , Processed in 0.057035 second(s), 5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