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摄影网

发布作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00|回复: 61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书又到了!

[复制链接]

642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主

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Rank: 8Rank: 8

推荐
33
精华
94
封面
7
在线时间
2049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3
发表于 2011-8-3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作者访谈



(由于版面篇幅所限,陈小波专访见报时发刊了4000余字,原稿全文6600字左右,特意刊出。王逸人,独立电影导演,《新文化报》责任编辑,“新文化周刊”一版“封面文章”主笔。)

陈小波答王逸人
问:陈小波女士您好,先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敬意,因为拿到您的新作《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新闻卷和纪实卷,看到这两本书厚的可以砸死人,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心血啊!书里面与40多位中国著名摄影人的深入对话,又是一个下笨功夫的事。从经验上判断这套书应该又是一部更加侧重社会效益的作品,请您谈谈整个的成书过程?
陈小波:这本书的缘起要谈到我的友人邓维。2004年,《人民摄影》报更换掌门人,由霍纬接管。作为幕后推手,邓维给霍纬出主意,要他每周拿出一个整版来,做摄影家的研究,并推荐我来写。霍纬二话没说,打电话来邀请我。200410月,《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友人对话”专栏开始刊登摄影家访谈。没曾想,最初的一个实践项目成了我日后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摄影家写访谈、录口述、研究摄影家个案成了我重要的工作。《人民摄影》报这个专栏一开始就受到关注,我要是开两次天窗没写,就会有人打来电话,问为什么不写。那时就有朋友建议我集结出书。在报纸上写了二十几位摄影家后,我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坚持不了了。但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惦着。后来几年,我并没有停止摄影家访谈,只是没有在报纸上刊登,而是作为书稿的一部分了。六年来,我与40多位摄影家进行了谈话。如我在自序中写的:“这四十余篇访谈进行的时空现在想想都有些乱:有的在乡间的油灯下,有的在博物馆,有的在小小旅舍,有的又在大酒店;有的就在我或他的办公室,有的就在同行的路上,还有的在飞机上、网络上……许多访谈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会我等他、一会他等我,一会儿邮件、一会儿见面,持续了好几年。有的访谈光录音就好多个小时,有时候提纲写了80100个问题,有时候一个没有,张嘴就问,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堆大小不一的纸片整理而成。而更多的访谈,我们一直进行了20年——从我认识摄影者的那时就开始了。”
拿破仑在1821年的《政治声明》里写道:“我的儿子应勤读史书,多作思考;历史是唯一实在的哲学。”  大浪卷走多少故事,又有过多少失踪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历史叙述,太多线条粗陋,贴满标签,公开的“文本”与历史相距甚远,更不见人的踪影。要读大历史先读个人史。事件只有归到人的名下,才获得历史意义,看得见人的历史才是真实可感的历史。近些年在我自己做的个案研究中,我喜欢用的方法就是口述与访谈------2008年开始,我在《摄影世界》杂志又开设了一个专栏“口述新华”,至今又为40多位新华社老摄影家进行口述整理-----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那些细节、那些话语,放在历史中,是史料,更是人间烟火。关注个人的历史经历,从个人记忆中保存历史、记住他们代表的那个时代,要比写一本历史著作来的更为重要。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44位被访者中很多是我青年时代起的友人,他们每位都经历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历史并留下一幅或几幅令我们永怀谢意的作品。我和他们共同处在一个大的历史当中,走过的道路很像,很多价值判断一致。我和他们的感情就是兄弟姐妹的情感。
我相信直觉,不屈从于预设的偏见。我选择的都是我认为独立于周围环境而不顾功利的摄影家。我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或与他们同行,或在不远处静观他们的摄影行为。我的每篇访谈,早已不是仅谈论摄影,而是照片后面的路径与秘密。访谈中,我需要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通过摄影者的话语来了解他们在当代摄影史上扮演的角色;我还要站在他们个人的立场,倾听他们来自内心的声音。我深知我必须下足够的心血和劳动,从摄影家个人记忆中保存历史、记住他们代表的那个时代。将来,这些人物将复活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


龙应台在《大江大河1949年》中说:“有一种人愈是在风雨如晦的时候,心灵愈是宁静,他能穿透所有的混乱和颠倒,找到最核心的价值,然后就笃定地坚持……”看这段话,我在想: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吧。 我的个性看似散淡,实则顽强。废话不说,闲事不管,只把精力用在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我守着摄影的宝库,守着我摄影的兄弟姐妹。我和他们一起遭遇国家巨变、摄影的觉醒,我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记录下来?我采访的摄影者,他们中间大多已退到摄影的更深和更沉静之处。而我,也已经学会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找一个角落,安全而镇定地生活、工作、修行。我做事一条心一根筋,我用最笨的办法做了一件事——一个一个寻找,一个一个交谈,然后取舍、甄别、整理、修订,不经修订的口述和访谈我是不会拿出手的。一个访谈操作起来很琐碎,但我享受这个过程,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于已、于人
、于摄影史都会有意义的事情。做成一件事,“耐烦”最重要,坚持最重要。有的人,一生只打一口井,我是愿意一生只打一口深井的人。
问:您在书中提到常问自己——你具备与人言的修为和道行了吗?请问这话该怎么理解,是指的与空洞的说辞作斗争,和形式主义作斗争,还要和散漫的闲谈做斗争么?
陈小波:当你走进这些摄影者,他们深着呢!他们中过去有的是画家,有的是运动健将,有的爱音乐,有的有信仰,他们中间很多人读大书,想大事,行走大路。我要有怎样的耐心聆听他们,更要有怎样的修养听懂他们,还要能抵达他们内心更深一点的地方?但凡狂妄、粗陋、自以为是、万事不懂,这谈话就进行不下去。谈话中庸常乏味,过度掩饰也是我要常常警觉的。访谈考验双方的赤诚。摄影家个性迥异:或友好、或严厉;或有趣,或沉闷;或温厚,或强烈;或大开大合,或枝节蔓生。有的谈到兴头上刹不住,我需要把他拽回来;而像陆元敏那样,闷到你问三句他答一句,也考验我的机智与耐心。谈话整理中,我保留他们陈述的方式,甚至保留了“漏洞”和矛盾。我在还原场景----那些场景就是人间剧场。访谈有自己的规则:访谈前的充分案头工作;准备详尽访谈提纲;不愿意说就不能逼问;说了他不
愿意发出来我也没辙;整理完的每一个访谈必须经本人审阅……在这些规则中,访谈者的的洞见与训练更重要。向他们发问其实也是向我自己发问。交谈中,倾听和思考同时进行。看似以观察别人为己任,其实我一直在记录和观察自己。在这六年中,我获得很多。我说自己变得“更卑微”、“更辽阔”,这绝不是一句空话。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的时候,在书前提醒读者:“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在做访谈与口述的时候,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问:您是新华社的高级编辑,搞摄影20多年了,作品在国内外都办过影展,也得过奖,与王文澜、贺延光等名家也是好友,我现在就想听听您个人对于摄影的真实理解。
陈小波:《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的出现的摄影者是在中国有见证精神和见证经历的人,在这里,他们已然成为历史工作者。这些摄影者的生命,携带着历史,携带着摄影史。也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看似微观的个人命运其实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摄影师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间的新闻摄影者和纪实摄影者更是和中国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之一。和他们谈话,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摄影家的状态以及摄影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那些优秀的摄影者到底为中国历史和社会做了些什么?谈他们的摄影,也就是在谈中国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发生的事。
    书评人徐婷婷的话自有深意:“《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是一本揉杂了多种身份和意义的书, 行业史,精神史,摄影史交合在一起。当我们与当代缺乏足够的时间距离,而难以为之写史的时候,这本书为未来作了一件保底的事,官面上的事、江湖里的事,全都抓了进来,稍加挑拣,留待后用……”书评人陈杰的定论是:“这本书里访谈的诸多摄影师,在他们的时代里,是一直保持着清醒的那些人,正是他们敏锐的思想和对时代的自觉记录,从1956年至今,他们为中国留下了大量不可复制的珍贵影像,记载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以及这个国家的变迁、发展和历史的荒谬。”他们都讲出了我心里想讲的话,我不必多讲。
问:请您在这里将布列松和马克·吕布等人给读者们进行一下普罗性的推广,因为您在书中说到这批摄影人从红光亮高大全的时代走过来,碰到布列松就算找对法门了。
陈小波: 你要知道,80年代前的中国摄影者是看不到国际上任何资讯的。当国门打开,国外摄影涌向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吓了一跳:原来摄影还可以这样搞?中国当时的摄影“师傅”是苏联老大哥。除了“红光亮”,摄影者基本不知道摄影的其他功能。说布列松是走上摄影之路者都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门不是妄谈。法国人布列松(1908~2004)用小小的莱卡相机抓取了20世纪重要的历史影像,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被全世界无数摄影者口口相传
。布列松一生有40多年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穿行,他的足迹遍历德国、美国、西班牙、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尼。他镜头中全是身处剧烈变革中的普通人。布列松的摄影行为极为低调和隐蔽:“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19499月,布列松在上海和南京拍摄了国共交接的重大历史影像。
马克·吕布(1923---14岁时拥有了一台柯达相机。他参加过法国反法西斯游击队,当过建筑工程师。马克·吕布生性害羞,当内心世界无法表达时,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拍摄便成了他应对人生惟一方法。马克·吕布30岁在摄影上刚刚起步,遇到第一个摄影家就是布列松。马克·吕布拍摄的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是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这张照片促使了他在1952年进入玛格南图片社。  50年代到现在,马克·吕布先后20多次到中国,观察和记录了许多历史大事,还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马克·吕布说:“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布列松和马克·吕布都没有去拍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正是通过最普通的人事反应时代的变迁,意义深远。80年代,中国摄影师最早知道的两个人就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他们俩对中国摄影家的影响无人可及。
问:我个人这么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有三个人的讲座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个是贺延光,一个是卢广,还有一个是王克勤。而前两个都是搞摄影的,也都被收在了您的书中,在此请您谈一谈贺延光吧。
陈小波:呐喊的、热血的、对社会不良与不公充满义愤、对老百姓满怀感情,这就是贺延光。他在业内获得的尊严来自于责任感,他独有的人格力量也来自于责任感。“他们拍摄战争是为让人们厌恶战争,他们拍摄灾难是为让人们认识自然,他们拍摄苦难是为让人们关注贫穷。” 贺延光认为这正是所有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摄影记者的光荣所在。在中国当代新闻摄影史上,贺延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在中国很多大事件发生时,贺延光都在现场:《小平您好》《老山战事》《民主进程》《深圳又长高了》《广西大排雷》《九江决口》《巴楚地震》《面对生命》《两党一小步,中国一大步》《512地震中父亲》……贺延光的照片一直拥有一种被大众认同的力量。贺延光有着丰富的阅历:建设兵团农民、工厂工人、四五运动英雄、新闻摄影记者……特殊的经历导致了他对社会、对历史一直有着尖锐的思考。比起我的这篇访谈,著名的口述史学者邢小群做的关于贺延光的访谈,我觉得更有价值。邢小群把贺延光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她那里,贺延光的摄影一笔带过。
问:我们来谈谈李振盛吧,他是东北出去的摄影家,因为当年拍摄并保存数万张“文革”时期的照片而声名鹊起,历史是从来不会亏待有心人的,从他的作品里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思考的群众运动是何其的可怕。真的要感谢这个有心人,请您谈谈他的摄影集《红色新闻兵》吧!
陈小波:2008年,我采访年近90岁的老摄影家陈昌谦,陈先生告诫我:不要為成見所蔽,对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只是停止在道听途说和细枝末节上,要把每个人和他的作品放到历史中,看他对历史对摄影到底贡献了什么。他教我做访谈和口述史方法,更教我做访谈和口述的品格。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决定采访李振盛李振盛,很多人对他既怀有好奇又怀有很多疑问。因为他所经历的年代太特殊,而他记录下来的东西很多,还保存良好。要知道,那时候,很多东西是不准许拍摄的,就是拍摄了也得悉数上交。我们现在很少看到解放后各场政治运动的图片,不是没有,而是深藏于照片档案馆中。而李振盛,不仅拍摄了,而且个人保存下来了,而且还拿到国外展览、出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确实是个有心人。
问:在您的书里我才了解到李振盛当年拍这些“文革”的照片,不是因为有个《黑龙江日报》记者的身份就能做到的,很多细节很打动我,比方他为了要拍到照片,必须要加入一个造反派组织,让自己胳膊上有了红袖标才能起到挡箭牌的作用。另外,为了防止那些底板被销毁,他把它们藏在了自家的地板下,全家下放的时候又刘备托孤似的交代给一个最可靠的朋友,看完这些,我也心惊肉跳的,设想着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这批珍贵的资料就全毁了,您听到这些时作何感想?
答:感慨啊!我和李振盛的谈话持续了几乎两年,很多事实要核实,很多话要反反复复修订。可以说,我们两人的谨慎与坦诚成就了《红色摄影师》这篇访谈。和李振盛谈话,我深感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为记录而活着的。上天给了李振盛这样的机遇也给了他过人的天赋,他牢牢地把握住了。对他,我们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当然,谈话结束,我更多的是敬佩。
;在李振盛的一章里,当我读到他的《红色新闻兵》在英国出版的过程时,不由得瞠目,一本书英国的出版社做了三年,编辑把3万张底片逐一看了5遍,编辑说:要做一本一两百年后人们还在读的书。而出版总裁说:一两百年后人们还在读的书我是不会做的,我要做三五百年后人们还在读的书。老天爷这股劲太可怕了,这正是中国人最缺乏的东西啊!
答:深有同感。
问:通过《中国摄影》等杂志,我看到了上海陆元敏的纪实作品,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摄影师,因为他的作品总有那么一股子贼贼的诡谲(纯属个人感觉)。看了您的书我才知道,与各种在摄影里喜欢抢上前去的人相比,这哥们太被动了,他也挺胆小的,甚至有些自卑。可不可以说正是性格导致了打法的不同,才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您怎么看待他的话:“我的照片只是糊里糊涂的起了纪实作用。”
陈小波:2008年三月和陆元敏在背景798的访谈,我乐坏了。他紧张到满头大汗,后来生生把自己的眼镜腿给折断了。我问他:“你这么紧张啊?”你看了他的访谈,就知道他为什么能拍出那样的照片。而陆元敏的图片和态度恰恰是我嘉许的。《他们为什么要摄影》分新闻卷和纪实卷,前者在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后者在记录正在消失的事情。陆元敏是后者,他自己说:“生活中没有变化吸引我,而不是有变化吸引我。”摄影是一个动静很大又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工作。百姓眼中的摄影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形象:举止夸张,招摇过市,前呼后拥,吆三喝四,所到之处鸡犬不宁。可我这么些年接触过的国内外最出色的摄影者,一般都是神态安详、精神内守。他们常常一个人上路,很朴素,很安静。他们身穿结实的粗布衣裤淹没在人群里,衣服的颜色和土地的颜色没什么区别。他们把相机尽量隐藏起来,用平视的目光打量周围。杰出的摄影者是智者,是隐士,是有深厚情感和学识的人,是有沉静智慧的人。像陆元敏这样的摄影者早已不被短暂的、热闹的、虚幻的、表面的、名利的东西所诱惑;同名有能力用相机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明辨是非、对人间苦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出有良知的声音……我几个月前还在上海见到陆元敏。他手里拿着低科技相机LOMO LC-A,他悄悄地走上街头,佝偻着背,拍一张马上逃走。街上的人哪里看得出这个人是中国摄影大师级人物啊。问:每一个摄影人的篇章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对他们的评价文章,而这些文章并不全是摄影人写的,我甚至看到了余华和沙叶新这样的作家,请谈谈这么做的用意?
答:一年多前,我的访谈一切就绪,准备出版。我的好友,物理学家兼诗人棉布说:慢!小波,你要想使这本书多年以后还站得住脚,不让人觉得是你自说自话,应该请学者来给这些摄影者定位。她还建议,这些学者不仅仅是影像学者,更应该有历史学家、哲学家、新闻学家、社会学家、美术史学家……于是我们在这里除了看到顾铮、杨小彦、鲍昆、刘树勇这样的影像学者外,还看到了许多大家和学者的名字:布列松、马克.吕布、普雷基、薇姬.戈德堡、范敬宜、孙晓青、冯骥才、陈忠实、张正隆、余华、吴思、陈丹青、邓启耀、李公明、王鲁湘、马未都……其中大多学者都是由摄影家自己选定的。
有人问我凭什么来选择这些摄影者,也就是说,凭什么认为这些摄影者重要?这些学者的评价会回答这个问题。





45_4_e3a79a8ccf32633.jpg
45_4_0ae9582733595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品味多彩风景 &nb

Rank: 7Rank: 7Rank: 7

QQ
推荐
131
精华
52
封面
2
在线时间
75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8
发表于 2011-8-31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当然值得一读!建议9月6日带到影友联谊会现场,这样会方便大家购买!
品位多彩风景   感悟百味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版主

信奉平和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287
精华
10
封面
0
在线时间
1279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7
发表于 2011-8-3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消息!一定要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8992

帖子

5万

积分

督察

快乐摄影!

省摄协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QQ
推荐
228
精华
196
封面
18
在线时间
78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7
发表于 2011-8-3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野风于2011-08-31 13:01发表的  :
好书,当然值得一读!建议9月6日带到影友联谊会现场,这样会方便大家购买!
是啊是啊,这样就更方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0

主题

5569

帖子

2万

积分

光影使者

QQ
推荐
37
精华
52
封面
0
在线时间
33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6
发表于 2011-8-3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食粮!
摄影,不但是色彩和光影及构成的艺术表现,更是自我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自然流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6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光影大使

焕彩

推荐
1554
精华
130
封面
1
在线时间
87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4
发表于 2011-8-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定2套。
勤奋学习、努力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主题

2611

帖子

1万

积分

光影使者

推荐
119
精华
13
封面
0
在线时间
197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6
发表于 2011-8-3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一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2

主题

604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花儿有魂,花海无边。

Rank: 7Rank: 7Rank: 7

推荐
174
精华
19
封面
1
在线时间
61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4
发表于 2011-8-31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1楼野风于2011-08-31 13:01发表的  :
好书,当然值得一读!建议9月6日带到影友联谊会现场,这样会方便大家购买!
[/quot
买一套。
花儿有魂,花海无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关东摄影网 ( 吉ICP备2021009872号-2

GMT+8, 2025-4-30 04:06 , Processed in 0.086475 second(s), 6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