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名"灯影戏"、"皮影子",是中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被演员操作得得心应手,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便显现出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楼宇等各种动态人物和静态事物,人物动作娴熟、花鸟形象逼真,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的美称。 河湟皮影戏的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平安、互助、乐都、化隆、贵德及湟源、民和、循化等县市。2008年"河湟皮影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暑那天,有幸跟随大通县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周邦辉老师和他的团队下乡演出。得以从舞台装置,到演出,到结束,了解到皮影演出的整个过程,虽然艺术的精髓还没有懂得,但艺术家们的坚持和投入让人感佩,而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困境又有点让人担忧。再过三十年,还有人接过这些做工精致的影人,并赋予它们灵魂?
搭台
挂幕布
挂红幅
乐器就位
影人亮相
老师们试音
演出开始
影人制作师兼三弦演奏家
四胡演奏老师
笛子演奏老师
周邦辉老师
影人操作老师
周老师演出
演出幕后
大通新艺皮影社的艺术家们
午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