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我从西安出发,途径高速秦岭隧道群,当天下午到达了四川广元的昭化古城。 1、石牌楼 潮湿、阴凉是我对昭化古城的第一印象。昭化古城位于嘉陵江畔,嘉陵江、清江、白龙江三江在此交汇,三面水四面山,当地人评价气候湿润、凉爽,但北方人不一定能马上适应。我以葭萌石牌楼为起点开始了昭化古城的游览和拍摄。 葭萌石牌楼建在古城的干道上,上面刻有一幅楹联: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上联揭示了昭化古城正好位于从西安到成都的金牛蜀道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而且对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更为重要。下联说的是昭化古城所在地山水地形状若太极之图,实为地杰人灵、生生不息之地。石牌楼中间的两个大字不少人看不明白,我在拍摄现场就遇到有人问我那上面的字怎么念。昭化秦称葭(jia读一声)萌,宋改昭化,后几经易名,今天再作昭化。葭萌二字比较直观地道明了昭化古城地处江畔,初生的芦苇发出新芽,这个名字起的很有诗意,让人想到《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石牌楼雕工精致,掩映在几株银杏树间,古风古韵,真是羡慕当地人能经常穿行其间。 我在古城游览时又发现了一座石牌楼,上面的大字是“孝友”。通过牌楼上的文字介绍,我知道了一位昭化当地人叫作王杏舒,他在丧父之后悉心照顾患病的母亲,抚养三弟四妹长大成人。看到这样的石牌楼,让人感慨过去昭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2、古街古巷 穿过葭萌石牌楼行走在蜀道古街之上,石板铺就的道路让人感到正在与历史相向而行。这种石板路在过去是有讲究的,中间的石板是官员行走的专用通道,普通老百姓只能行走两侧。街面建筑门扇雕花,色泽古朴厚重,穿逗木制结构,上覆小青瓦,尽显川北民居特点。檐下挂起几盏红灯笼,白天看是一份恰到好处的点缀,晚上看则让人心旌摇曳。石板路一侧有排水明沟,清水汩汩,古城顿时变得清秀而灵动。我揣测这是旧时建城者发明的排水、降温、消防的设施吧,总之这清水太招人喜欢了。 相隔不远就会有一条横穿的窄巷,一眼看不到头。路边的大姐操着浓重的四川话说,巷(hang读四声)子是我们当地的特色。昭化古城有四街五巷,街巷成丁字形布局,城门不相对,这是一种很好的军事防御上的考虑。 远远望到的城门楼是昭化古城的东城门,叫作“瞻凤”。这座城门最早完建于明代,相传人站在城门楼上,可以看到对面山上的凤凰,所以叫作“瞻凤”。过了城门洞就是古城城里了。 3、三国遗迹 昭化古城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重要的战略支点和门户,这里留下了很多三国遗迹。古城西门即“临清”门相传就是当年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把城门前的一块地叫作“战胜坝”。与“临清”门距离不远有一处“汉寿坛”,当年刘备攻打成都就是在这里设坛举行的出征祭祀仪式。汉寿坛附近能看到三国时期的城墙遗址,长满荒草的城墙像一位耄耋老人,他在向你讲述三国的故事。 公元212年,刘备到了葭萌,他马上相中了这个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于是他在这个地方“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进行谋川的军事力量训练和准备。同年,他趁曹操伐吴之机,攻取成都,迫使刘璋投降,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蜀汉政权建立后,刘备不忘发迹之地,将葭萌改称汉寿。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汉寿都是军需物资转运基地和指挥中心。公元252年,费祎受命在汉寿开设丞相府,掌管蜀国军政大事。费祎死后的蜀国进入姜维时代。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姜维虽在汉寿、剑门关一线与魏国兵马鏖战,但魏国邓艾兵马破诸葛瞻于绵竹,此时的蜀主刘禅宣布投降。“蜀汉兴,葭萌起;蜀汉亡,葭萌止”。汉寿坛中地面刻有蜀国地图,嘉陵滔滔江水,蜀汉残存城墙,我在现场感慨不已。 4、古城的慢生活 昭化古城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在聊天、发呆、晒太阳、打扑克、打麻将中享受自己的生活。摆个小摊,愿意守着就守着,不愿意就把东西放下回家睡觉去。这种生活节奏和状态很容易感染外来的游客,人们找一处称心的客栈住下,有事没事地在古城里闲逛,发现自己喜欢的地方就多呆一会,发现喜爱的物件就买两件,或者和当地人摆摆龙门阵,喝点茶水可以聊很久的。 5、桔柏古渡 昭化古城可以游玩的景点很多,如县衙、文庙、考棚、城门楼、刀剑坝君臣园、战胜坝、敬费祠等等,城外还有很多景点,如牛头山、鲍三娘墓等等。6月1日的早晨,我去了古城外的桔柏古渡,这天的上午我也将告别昭化古城。桔柏古渡距离古城并不远,现在的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艘渡船,这个当年“万人拱手,千家点灯”的古渡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天的早晨,我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他已经83岁了,但身体很好,也很健谈。他告诉我这个古渡就是当年唐明皇逃往成都时坐船的地方。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老人住江对岸,家中养了数匹马,古城请他提供马匹供游人骑玩。我提出给老人拍张照片,他竟然摆出以杖为剑的姿势,俨然一位大将军,只这一瞬间,便让我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