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1170
- 威望
- 26559 点
- 最后登录
- 2020-10-29
光影大使

- 推荐
- 1895
- 精华
- 175
- 封面
- 14
- 在线时间
- 1460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5-16
|
本帖最后由 松原水手 于 2019-2-12 05:02 编辑
《关东摄影网》创建十周年征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学习欣赏七旬摄影家识实物者纪实性人文摄影作品有感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国家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梁衡先生,在谈到如何写纪实性新闻文物传记文章的时候,曾经说了这样的一段很出名的话“你要把你笔下的人物写好写活,写得有血有肉。那么,你不仅要走近他的生活,还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说句实在话,好几次想给令人敬重的老摄影家识实物者写篇侧记,但是,一想起梁衡先生的话,我真的又不敢动笔了。因为,我和这位网名为“识实物者”不用说认识,就是连他的面儿,都没有看到过。更不用说,他的脾气秉性,人格特点,笑貌音容......啊啊,话从哪儿说,笔从哪儿落,叙事的缘由又何处谈起....
好在现在的通信特发达,更何况又有无所不在的微信。于是,我拨通了识实物者先生的手机.....瞬间,那边传来了一个即十分遥远,又仿佛就在眼前耳边的声音。原本以为那一定是爽朗的笑声,洪亮的嗓音;原本希望,做一次深入的电话采访,没有想到,那边的嗓音竟然是那么的沙哑甚至是含混,一问,原来,识实物者先生在年前刚刚在喉部动了手术......真的不忍心再打扰这位素未谋面又素昧平生的朋友,于是,老水手极其简单的唠了几句后,深情的说了一声“大哥,过年好,安心养病,祝早日康复”后,就不得不赶紧挂断了电话......
......深夜,想着和识实物者的通话,睡不着,又三番五次的看着《关东摄影网》的征文启事,然后又认认真真的欣赏眼前的识实物者先生的那一幅幅,一张张的纪实性人文摄影作品,性情中人的老水手再次的萌生了给这位先生写一篇文章的冲动。这写作的冲动,不仅仅是识实物者的那一片片的打动人心的纪实性人文作品,更来自他的摄影作品里的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风里来,雨里去,吃尽人间苦辣酸甜的老百姓的呼唤......
在识实物者的镜头里,在一万多张纪实性人文摄影作品里,几乎全部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小市民。在大风雪里,有披着老羊皮袄,蹲守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卖大鹅的老人;有倚在大门里,盼着儿子归来的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有烤地瓜的中年妇女....在秋雨连绵里,有蹲在市场角落里,裹着塑料布看摊的小菜贩子,有守候着那几颗白菜和萝卜的老太太,有蹦爆米花的老头子,还有捡垃圾的老妇人;在工地上,有扛水泥的老爷们,有干杂活的小伙子,还有坐在马路牙子上,吃午饭的农民工....在菜市场,有卖瓜子的大婶,有替妈妈守摊的小孩子,有卖自家菜园的茄子黄瓜韭菜的,有买青菜看秤讨价还价的,还有看到城管就跑的女菜贩子.....在小饭馆.....在庄稼院.....在马路上.....这一幅幅的活生生的拍摄在现场的片子,就是小城镇的底层老百姓的有米菜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的生活的缩影,就是百姓平民社会的多棱镜.....
因为喜欢拍摄和欣赏人像片子。所以,我和影友们小聚或是小酌的时候,自然就免不了讨论一些关于纪实性人文片子。这其中在《关东摄影网》上的片子,自然也就成了大家在茶余饭后,围坐一块儿谈论的话题。是的,大家都很佩服这位老摄影家识实物者先生。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的片子充其量就是市场或是农村的扫街片子,挺琐碎的,没有什么重大题材的内容。说到这儿,老水手真的不太赞成。识实物者年过七旬,生活和活动的范围,就是那一块地界.....谁不想拍摄重大题材。谁不想拍能够引起社会大反响的作品?但是,一个骑着小摩托的爱摄影的白发老人,又不是官媒的大记者,他上哪里拍沙场点兵?上哪里拍三峡泄洪,上哪里拍卫星升空,上哪里拍大科学家蹲实验室.....拍身边的人和事儿,在平凡里发现不平凡。这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摄影爱好者们,唯一能够做到的。识实物者老先生,力所能及的做到了....
坦率的说,识实物者的这些原汁原味的片子,拍得不是那么的完美,特别是从摄影艺术讲,还有一些瑕疵和不足,有构图的,有画质的,有白平衡的,有色调影调的....等等,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的作品在《关东摄影网》的好评和热赞。因为,这些片子来自最低层,来自老百姓,来自我们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他们,不是摆拍的华美的艺术照。他们,是纪实性人文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和ps后期的锦上添花或是画蛇添足。他们真实,真实,还是真实!诚然,优秀的纪实性人文摄影作品需要美感。但是首要的是真实。因为真实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亲切感。这种现场感、亲切感和附带的时代感越强烈,就越具感染力量,应该说,摄影艺术给予人们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真实感、时代感、尤其是它的可信性。换句话说,识时务者拍的这些原汁原味的片子,人们认可它的瑕疵,认可它的不完美,是因为,老百姓的底层社会的真实的生活,从来就不那么的完美.....
因此,识实物者的纪实性人文片子,在《关东摄影网》的各个版块,理所应当的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好评热赞。很多版块的版主,特意给他的作品加精,置顶,我们的总版主们,甚至把他的一些好作品,盖章,力捧为封面.....这一切,都说明,关东黑土地,需要这样的摄影家,需要这样的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直面人生,真实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好片子....
识实物者,出生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夜,他生活在舒兰,热爱舒兰这片土地。已经走过了人生七十余载的垂暮老人;一辈子酷爱摄影。摄影,已经是他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实物者,似乎只为摄影而活着。下雨的时候,别人往就近的超市里避雨,识实物者却冒雨跑到市场上,拍那些宁可自己挨淋,也要把塑料布给地上的萝卜青菜苫上的小菜贩子;飘雪花的时候,他站在雪地里,拍着那些露天的馒头摊,顶着雪花蒸馒头的女人们。这些做馒头的女人们说,发面已经“醒到了时候”,蒸锅也是热气腾腾,这时候,馒头剂子不上锅,几十斤发面,就全毁了...于是,识实物者老人更知道了小贩子做面食买卖的艰辛;烈日炎炎的时候,别人避暑去了,他却跑到施工工地上,拍下了扎堆的农民工头上流着热汗珠,手里掐着4、5个馒头,端着大碗喝大锅菜汤的现场片子;在秋天的时候,老伴儿让他买点蔬菜,他却骑着小摩托,一溜烟儿的去了乡下的农田地里.....是的,识实物者就是这样的痴迷于摄影。他没有高级专业摄影装备。至今手里端的,是一架尼康5300入门相机。从注册至今的五年多时间里,他就是背着这架相机,风里来雨里去的,跑遍了舒兰的大地,拍摄了1.7万多幅照片,其中很多是数也难数,算也难算的纪实性人文好片子,经典片子!识实物者,他的真实姓名,叫:张俊杰。现年74岁,白发苍苍,疾病缠身,五年光阴,将近二万张片子,就是这样一张一张地拍出来的......
学习识实物者,老水手掩卷沉思,常常的想,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呐?学习他的摄影在路上的勤奋,学习他的镜头向下的接地气的摄影方向,学习他的拍摄纪实性人文片子的真实自然,学习他的那颗摄影师的初心和良心......总之,应该学习识实物者的,很多,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应该我们时时刻刻学习的,就是他的那颗跳动了一辈子但却永远不老的心,那种永远向上的热爱生活的心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识实物者先生,有更好的纪实性人文作品,呈现在《关东摄影网》,呈现在挚爱他的人格和作品的影友们的面前.....我们更怀着满满的祝福,愿摄影家识实物者老先生,善待自己,安心在榻,早日康复!
(写这篇小豆腐块儿,未征得识实物者本人的同意。有错误的地方,是对识实物者先生作品认识的肤浅。顺致敬意和歉意)
松原水手 13894197872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