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七月荷 于 2019-2-24 08:42 编辑
我是志愿者
十八大提出的 ‘五位一体’的五个文明建设,强调其中一点就是要加强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满足精神对文化的需求。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和谐与统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诉求。 “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者活动是中宣部重点推进,中国文联精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 中摄协发起“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送万家”公益活动。 吉林省摄协积极响应中摄协的号召。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这一活动。
2013年2月24日,时逢元宵佳节。省摄协杨春霞大姐带队,我们冒着零下29度的严寒,翻山越岭的来到了吉林省临江市的松岭村。这个近乎原生态的小山村,家家红灯高挂,户户喜气洋洋。一派节日气象。
我们把中摄协的年画分送到老乡家。我们是送一张年画,为他们拍一张全家福。遇到60岁,70岁,80岁的村民,说他们结婚时,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啊!感谢我们给他们补上了一生的遗憾。 听到这朴实的话语,看到这张张的笑脸。我顿时涌出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方知,这手里拿的不仅仅是相机。 乡亲们的淳朴,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的真情,在回归着人的本性。
2013年6月我们再次来到了松岭。把元宵节拍的照片分送到老乡家。老屋前的合影——老屋已不复存在,人也各奔东西。还有一家的合影,其中一人已是癌症晚期…… 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叹,影像是多么的珍贵! 他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分享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他可以传递真挚的情感,留住美好的回忆......
2013年7月我们来到了前郭尔罗斯巴郎镇青山村三家子屯教农民摄影。七月的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走家串户,田间地头,教农民兄弟摄影…… 虽然他们是农民,对文化也是孜孜不断的追求;虽然他们是农民,也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山河,赞美家乡的变化,赞美自己的生活……
2014年1月16日(农历三九第七天)文化惠农小分队在杨姐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三人四台车向伊通挺进。到了伊通又和四平的影友汇合,直奔大孤山。到了大孤山,分成几个小组。 1月16日晚我们到了欢欣岭村,在老乡家,把我们带的肉馅,面和菜,和老乡一起包的饺子。住在老乡家,炕热,屋子冷。 第二天又给老乡拍合影,又给孩子们发文化用品。很忙!很忙!!
2014年1月22日早7点,我参加了省文联领导尹爱群带领的书法家.艺术家,到农安送文化下乡。
2014年1月30日,杨姐带我们去农安县开安镇西沟村腰窝堡屯惠农。我们带上生活日用品和文化用品。下车后,忙着为老乡拍照,送孩子书本和文具。在知青下乡时,这是个很穷的村子。6个孩子盖一床被。说家徒四壁一点也不夸张。如今,也盖了新房,尽管不是很富裕,过得也很知足。
2015年1月8日在女协主席杨春霞的带领下,女协会员一行12人早7点在黄河路客运站集合,去九台为农民拍全家福。 女协的这一活动,得到了九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九台影协的热情支持。我们到了九台后,影友的车已在等候。到了苇子沟后,分成了若干小组,在当地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拍摄。 晚8点我们回到了长春。一整天的拍摄结束了。 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做点事,虽累,但很充实。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农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的认知,也让志愿者看到了农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鼓舞志愿者们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回报家乡父老。 通过系列活动,告诉我们,摄影不能单单是我们的个人爱好,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一片小天地,我们的作品也不能是束之高阁闲而无用。我们应当运用好摄影的基本功,为群众所需,为社会所需进行拍摄和创作,体现出摄影的价值和意义,发挥摄影文化惠农、为群众服务的优势。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只有俯下身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不断发现生活的真谛,才能创作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上的讲话中说,“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相信我们摄影人会再接再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领悟“文化惠农”的意义和内涵,开拓思维,发掘拓宽摄影文化惠农的形式和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新成绩。
志愿者——我愿一直当下去!!
七月荷有感于关东网成立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