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雨霏霏 于 2018-5-5 11:30 编辑
这些年我见过的少数民族村寨不算少,原生态的,偏僻的,不通公路的,可藏在深山里的琢木郞,却的的确确让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
坐车从下关到巍山县大仓镇,下车就打听如何去琢木郞,客车司机热心帮忙,联系到一辆三轮车,颠了18公里盘山道,从山下盘到山顶,再盘下山,又转了两座山,1个多小时后,我总算到达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部落——琢木郎。
这个千年彝寨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南诏国时期浓厚的彝族原生态文化,积淀着厚重的南诏国农耕文明,古舞、古乐、民歌及服饰等南诏遗风犹存,是南诏国保存至今的最后一个王室彝族部落。
一进村,最吸引我的是村里妇女穿的服装,多是大红大绿相配,衣服上绣的牡丹花,是一种王室身份的象征。不同年龄、身份的妇女的服装,通过花朵外围的颜色来区分。如今许多少数民族平时已经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了,可这里即使是在干活,仍然穿着她们独特的鲜艳的服装。一时间,我仿佛走进了电视剧中,一种穿越的感觉。
村子建在山坡上,村民上午把牛羊赶到山上放牧,傍晚再赶回家,让整个村子显得格外热闹。村里的人几乎都姓毕,也叫毕家村。
村子里的路无法走车,骡马仍然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特色民居:村里的房屋墙上绘有反映琢木郞人们生活的壁画和彝族风情,让这里增添了民族气息和艺术氛围,这是城里来的美术老师们的杰作。
村子里还保留着一些老屋,让我还能从中了解一些原来的民居是什么样,但更多地看到人们在大兴土木盖新房。
我去时正赶上清明节,于是跟我住宿的毕家打听是否有清明祭祀活动,巧了,村子里有一家清明办客。原来琢木郞村的习俗是,家中有新故的人,清明节要到山上上坟,回来办客(也就是请村里的人吃饭),称为二月清明;对以前去世的人,村里会选定一个日子,全村人一起上山祭奠,也叫三月清明。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不怕找不到是哪一家,跟着别人走,很容易就找到了。
这场面好热闹!
里屋坐着的人应该是丧主,但身上却披着红布,从竖着的石碑上,看得出是母亲故去,但父亲的名字也写在上面,只是在大限时间上是空着的。这些与汉族的习俗差别太大了。
尽管是白事,村民们仍一身华丽盛装,唯一不同的是,沾亲带故的人在头上缠着白布。如果从脸上的表情看,实在看不出来是白事,我想他们一定认为故去的人上了天堂。
去的人拎着酒肉和香,还有牛奶之类的祭品,进门前燃一挂鞭。
主人家邀请我落座一同吃饭,这种时候我哪还顾得上吃饭?昨天村民见拍照就转过身,或直接拒绝,但在这里却不回避,许是这时的服装更美吧。
早晨不到7点走到对面的杨家村看琢木郎,有几户人家的屋顶升起炊烟,太阳映照下的琢木郎很画意。我想像着如果赶到有雾的天气,这里该美成什么样?!
这是村里开往镇里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早7点钟出发,正是我拍照的好时间,只能错过。
如同来时,还是坐三轮车,来时一个人算包车,40元,回去按人算,10元就OK。这18公里的山路才10元钱,太值了!又是一路“嗒嗒嗒”地顛回去。
充满神秘色彩的琢木郞!
让我惊艳的琢木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