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发表于 2013-7-10 10:09

这三点真是太好了,强烈支持!!

王诗戈 发表于 2013-7-12 10:07

       雨人老师
       真的要感谢摄影,它帮我打通了生活中的诸多道理,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体察,当然也帮助我更好地发现了自己。
       或许人的一生,就是逐渐发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晓晨 发表于 2013-7-13 23:31

关于农民摄影问题,我参加了第一志愿者组(松岭)的活动,感触有:一如何引导。农民是中国的大多数,除了农民摄影家之外,有些想摄影人还不慎了解摄影的基础,志愿者必须引导,如何引导,我认为从模仿开始,在特定地点、特定场合引导(不会摄影人),养成热爱摄影的习惯,农民摄影人就会自己专研。二、在关东摄影网上看,志愿者小分队正逐渐下到农村,实施文化下乡活动。省里定于8月中旬举办农民摄影展,时间紧迫,建议各地摄影学会应结合实际,抓好本地的典型,以点带面,推进活动的开展。三、我省的第一次农民摄影展,为了农民多多参与,用农民自己的作品外,如果是志愿者引导的,可不可以标明摄影作者,指导人。我的想法,只要引导农民走入摄影的道路,不愁今后出好片、大片。世界历史少见,中国摄影史少见,没见过影展还有指导人,开创一下也无妨,因为有的农民有机器,不懂机器性能,不敢面对参赛,我想这样人就需要引导,引导不能全盘包办。四、如果上述办法可行,各小分队就可行动,到农村、到农民家、到田间地头或农民工打工地进行引导。这样一个村小分队两三个人就可以,组织爱好者拍摄。引导只是暂时的,今后或下一届农民的作品可想而知,将会取消指导老师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实际我想,指导老师也不一定都是高手,但对于不懂摄影的来讲,在这个特定时间和场合,还应该算是指导老师吧!今后“学生”可能成为“大师”!
   我是摄影爱好者,只是表明自己的想法,各地的摄影协会有自己的安排,自己热爱摄影只是两个想法:1、锻炼身体;2、岁数逐渐大了,没事写点心得,防止老年痴呆。说句笑话。请老师拍砖!

王诗戈 发表于 2013-7-14 19:08

**** Hidden Message *****

王诗戈 发表于 2013-7-14 19:21

       刚才不知咋搞的,成了隐藏了,重发一次。

       细想起来,这次思想上的转变,还和下面几件事有关。
       一是给学生讲柏拉图著名的的洞穴比喻。从生下来就只能看见洞壁上移动的影子的人,一口咬定那些影子就是现实,他们嘲笑、攻击试图拉他们离开洞穴见识洞外世界的人。二是我们学院有一位研究教学法的老师,给学生出期末考试卷子,满篇都是需要背的东西,还要学生按照书上背出一二三四五点。他的这种做法令我非常震惊。这哪里还是大学教育,这是退回到了中学。我反复想,一个研究教育的老师,怎么会对教育有这样的理解?到底是什么禁锢了他?他和洞穴中人的相似点是:都对自以为是的东西笃信不疑,不肯去想是不是有存在缝隙的可能。我知道,这也是人性的特点之一,这不只是改变观念的问题,因为改变观念便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出于心理防御机制,他们不愿意去面对其他的可能——至少表面上不愿意承认。我随后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愿意坚持我认为正确的理念,那么,我的坚持会不会也是一种偏执?就像上面帖子里说的那样,我不认为我的观点比比别人更正确,因为我绝对不敢说我站得离真理更近些,我只是在我的现有认识范围内谈论问题。我思考的结果是,对自己的所有观点应放下执念,以更开放的态度、更柔软的思维去看待其他观点,随时准备质疑自己、推翻自己。这样,自己的头脑不断有变化,不断注入新东西,岂不是更好玩一些?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并不是第一次给学生讲,但只有这次,我联系自己做了反思。人都有思维上的惰性,也都有本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没有外界的推力或刺激,很多时候都不愿去充分考量和自己看法不合的观点。对我来讲,农民摄影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刺激,一个推力。它帮我进一步破除掉“我执”。
       它帮我破除掉的,还有另外一种“障”。就像前面帖子中说的,它帮我从“帮助”的心态转变到了“分享”的心态。“帮助”本是我在教学上的理念,后来用到了和影友交流上。现在细想想,以前以“帮助”为名,做了好多“指导”的事。“帮助”看似平和,但其实还是认为自己更高明,不然咋能帮得上忙呢?所以帮来帮去最后难免居高临下。我非常不喜欢言行举止颐指气使的人,也尽力避免这种态度,朋友们都说我平淡、随和,哪料想在我最热爱的群体、最热爱的事业上,成为了自己不喜欢的那种人。几位影友在这中间对我的批评也促进了我的反思。之前在“帮助”的过程中,我隐隐觉出有问题,因为自己心里某处好像有疙瘩,但一直没往深里想,如今如梦方醒。“帮助”确实能让我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安抚我的虚荣心,让我沉迷其中,但其实“分享”才更和我性格的路数相合。从“帮助”到“分享”,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说“顿悟”似乎也并不过),一个充满魅力的崭新世界,出现在面前。和学生们交流,和影友们交流,都是一起学习的过程,别再想着去帮别人,只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地分享出来,就好。同样,也是农民摄影活动成全了我的这个转变。

王诗戈 发表于 2013-7-18 09:34

       感谢老师和朋友们!
       如果没有这次农民摄影活动,我真的不知道要靠什么触发才能让我具有谦卑心的自觉。它来得不早,但似乎也不晚——或许,人生本就无法用早晚来衡量吧。
       对摄影抱有最大的谦卑心,对人性抱有最大的谦卑心,不再觉得自己对摄影理解得有多深刻(伟大如苏格拉底尚且说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何况渺小的我!),不再觉得自己的看法比其他人更高明——不管这个人是谁,不再怀着指导的心态和别人交流,不再遇到不同意见上来就想着反驳,不再动不动就说“这样拍不对”、“那样拍不好”……这些将是我继续努力的目标。深深感谢所有让我具备谦卑自觉的人和事!也感谢摄影,让我具有正视自己、解剖自己的勇气。
      现在想想,以前我所谓低调所谓平和,在好多时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在某些场合倒近似于逢场作戏了,每次想到这里,都对以前的自己感到深深的羞愧!
       另,我赞成晓晨老师在上面帖子里的建议,在展览时在农民作品旁标明谁是志愿者,将每一组农民作品和相应的志愿者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展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让志愿者享有更多的荣誉感。因为这样做是会给志愿者带来压力的,而压力越大,荣誉感才越强,没有压力的荣誉是轻飘脆弱的。奥运会上运动员得了奖牌都那么兴奋,好多运动员都把奥运金牌视为人生最大的支撑点,就是这个道理。

晓晨 发表于 2013-7-19 08:22

回 70楼(王诗戈) 的帖子

王诗戈老师您好!因为我参加了松岭志愿者的活动,有的农民看到摄影人来采风,感染了他们,有的也买了相机,但是,由于不懂摄影技术,也不拿来拍摄,更不敢参赛!第一次农民摄影展,在我省是新的开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拿起相机,我认为,志愿者必须指导。志愿者不能去一趟两趟了事,面对第一次农民影展,我的想法,是指导的标明指导者。指导者的作品(志愿者)不要放在和农民的作品一起进行展出,因为前提必须是农民。只要把爱好摄影的农民引导到摄影路上来,才能激发他们摄影的积极性。农民参展的摄影作品,前提必须是自己亲手拍摄的。目前,省摄影家协会赠送给农民的相机有的已到位,组织农民学摄影,拍参赛作品十分重要和紧迫。
       另,看了您几期网上的月赛评语,感受很深。正象我在“谈摄影中的糖水片”一文所说:“我道为《关东摄影网》今年的月赛的几次评奖叫好,评奖当中极力宣扬新形式,新式样、给人以新感受,我认为,我省的摄影,引导人们新的理念更显重要。看出,省摄影家协会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摄影比赛不是摄影的全部,参赛也不是摄影作品传播与摄影人成功的唯一出路,走出自己独特的摄影道路,成就自己个性化的摄影专题,或许才更能体会摄影带给人生的快乐“!
          感谢老师在70楼赞成我的想法!问好!握手!!

王诗戈 发表于 2013-7-19 20:47

       晓晨老师您好!您太客气了,谢谢您!也感谢您对月赛的支持!
       正如您所说,对未接触过相机的农民们来说,指导是必要的,只不过这种指导只应局限于技术层面。因此这种指导是一种克制的指导,只有这样才有望成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指导”。
       关于农民作品和志愿者作品是不是要放在一起展出,在您的启发下我又做了思考。放在一起展览的好处是:农民和志愿者就同一个地点拍摄的照片,因为有较大差异,体现了不同的视角,因此会形成有趣的互文关系。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农民作品和志愿者作品很接近,一般来说就不会太理想了(请注意“一般来说”四字)。
       晓晨老师,紧握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民摄影志愿者工作手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