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策展人——摄影展览的观看和参与
诗戈按语:策展人制度,在中国摄影圈里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这项制度在几大摄影节上已经作为常规内容确立下来,并且正力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影响力。对于我省来说,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策展人”还是个多少显得陌生的角色,我们还基本停留在由各级摄影家协会包办展览的阶段。这里摘发一篇文章,是在去年的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五位重要策展人的发言。我受邀参加了这次艺术节,也参加了这个对话,听五位策展人谈展览、论策展,当时觉得真应该有更多摄影人都来听听他们的话。时间:2012年5月23日 下午
地点:湖北 武当山建国饭店
主持人:陈仲元
主讲人:张国田、段煜婷、王培权、鲍利辉、李嫣
说明: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减。
陈仲元:我们大家都知道,早期的摄影展览形式比较简单,现在,大家对展览有了较高的要求,观众对展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摄影展览需要要有周密的策划和组织,策展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请来了5位著名的策展人,他们是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著名策展人、艺术总监段煜婷,著名策展人李嫣,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著名策展人、艺术总监张国田,丽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策展人王培权,大理国际影会著名策展人、艺术总监鲍利辉。欢迎各位策展人,来到这里,就摄影展览的诸多问题进行一次交流。
陈仲元:请各位介绍一下当今策展人在摄影展览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李嫣:我想跟大家澄清一下,前面几年,我觉得我自己的角色更像一个制片人。这么多年来我制作过很多展览,我将国外许多摄影师的作品制作并带到中国来,跟大家见面,并在不同的摄影节上展出,同时也做图片经济,把中国的摄影师的作品带到国外的图片市场。事实上我起到的只是一个桥梁的作用。在这里也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展览,关于摄影家一个出口的话题。
陈仲元:策展人在现代的摄影展览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那么桥梁有多重要?
段煜婷:策展人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名词,也是一个新的职业。但是确实又在整个艺术领域,或者摄影领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上个月收到一个美国朋友的邮件,说纽约博物馆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策展人,要考虑他来做为策展人,他收到这个邮件的时候有点诚惶诚恐,因为在纽约博物馆近30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摄影师能够担任策展人的,事实上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他依然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职位。所以,我认为当代策展人是需要有一个做专业的对艺术、对摄影有研究和批评的人,对艺术史和摄影史有一个通盘的研究和把握。
摄影是一个新媒介的艺术,很多摄影师同时也做策展的工作。我认为策展人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人,首先要对摄影有一个足够的、充分的认识,有一个很强的专业背景,还需要有非常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还有筹集资金和拉到赞助的能力,也需要能够非常好的解读摄影作品的能力,并且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进行一个再创作,完美的将作品展示出来。
王培权:2009年,我在丽水摄影节期间征集一个活动,做策展的时候,当时我就希望对关于策展人的概念和策展人本身有一些规范做一些事情。我在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策展人?策展人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要求?比如说一定要对作品有很好的陈述等。我认为一个策展人不仅仅是将几个摄影师的作品罗列在一起,进行展示。策展人和摄影师之间,和某些机构之间和评论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陈仲元:展示摄影的方式很多,通过电脑等媒介都可以观看摄影作品,但是怎样吸引读者到展览现场去观看展览呢?
张国田:常常会有人问策展人是什么?我认为段煜婷说的很有道理,策展人需要有一个综合的素质,包括对艺术,对展览,以及和社会之前的沟通等的能力,在社会上及各个领域有良好沟通的人,起到一个拉线的作用。事实上,策展人的概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派才把策展人的概念推出来,我刚开始接触策展人实际上是从美术界。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展(2001年)的策展人全是我们从国外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在国内还没有很好的策展人。后来,平遥摄影大展开始走向策展人制。
策展非常重要,今天我来到武当山就有一个感受,我们做策展之前,首先要知道主办者想要什么照片。当然,也要理解摄影师摄影师拍这个照片干什么,应该怎样呈现。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品后期的后期》,也非常详细的说明了摄影作品不是说我按完快门就完了,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包装以及呈现形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敢把自己称为一个策展人,我更愿意称自己为策划者,组织策划。策展人是一个需要有很深能力的,我觉得那是高不可攀。平遥摄影节只所以能够吸引广大摄影人去看 ,也师因为平遥依托于古城与工厂,特殊的展示环境将作品进行一次再创作,重新进行一次视觉语言的表达。
李嫣:事实上这些年中我将许多国外摄影师的作品带到中国来,也将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带到国外去,包括我曾在美国纽约AIPAD图片交易会上将多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推送出去,我在这中间其实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将国外作品拉进来,将中国摄影师作品推出去,也是希望能够让更多摄影人能够看到更多的作品,能够在一个坐标轴中找到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其实每次展览我都有很多收获,我也希望能够有机会 多多的机会跟摄影师沟通,也希望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好的作品。
鲍利辉:我一直希望将大理影会做成一个永不闭幕的摄影节,因为摄影节期间有许多好的作品,都是经过摄影师和策展人周密、细心策划的成果,但是只是短短的展示几天就撤展了,我总觉得很可惜。
影友提问:摄影界策展人和艺术市场与国际上有什么差距?
张国田:我认为现在来看没有什么太大差距,我一直在强调策展人要有责任,要对作者和作品负责。每年平遥摄影节的参展作品,我都会认真去看,因为我知道那都是摄影师们认真努力的结果,我要为他们负责,对他们的作品负责。有时候拍摄者的理念跟策展人的理念不一定会一致,这个时候也要做良好的沟通工作。
前天,今年平遥摄影节的新闻发布会刚刚举行,今年我们也邀请到了国际摄影界占据重要地位的《光圈》杂志主编玛丽莎· 哈里斯带队,携摄影大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原作走进平遥,还有当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美国《时代周刊》策划展出“超越911”等展览,还邀请到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总监戴维礼和丹麦影像画廊总裁比亚特·希捷斯卡等在国际上都有知名影响力的人到场,这也将是一场完美的影像视觉盛会,将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展览。
鲍利辉:差距还是有的,在做摄影节期间,我实际上一直在找一些突破口,包括去年举办的新媒体高峰论坛等活动。今年8月10-15日期间的大理影会上在新媒体方面也会有一些新的突破和创新。
李嫣:我对美国、英国的一些艺术节和艺术交易活动相对比较了解,在美国,艺术双年展也好或者是高端的艺术交易会也好,或者是摄影节也好,最终其实都是为了摄影人作品的一个出口。双年展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会推很多的摄影师,比如举办专家见面会,也是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摄影师的作品找一些出口。跟中国摄影节比较像的是美国纽约摄影节,也是在一个仓库举办作品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还有新媒体展等,也吸引很多摄影去看。还有他们的展览有时候会在公园里做一些展览,会展几个月,给纽约当地居民观看的一些展览。专业的专家见面会是针对收藏的,是高端的。还有一些是给一个独立艺术家、画廊的作品进行展示的机会。摄影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找到合适的窗口去跟人交流,去展示自己。
王培权:我认为一个好的策展人是能够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策划一个可以把观众吸引到现场观看作品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影友提问:现在策展有很多标准,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中国的这些展览,展览作品跟中国的元素有什么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摄影展里面融进中国元素?
段煜婷: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比如庄学本的展览等,这些作为一个中国的摄影节来说的话,这是一个灵魂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像连州,我们每一年都在努力挖掘2、3个,甚至更多中国一些老摄影家的作品,像庄学本的展览是连州第一届摄影节上李媚策划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非常重要,这样的影像就是把它放到一个国际的平台上也是非常优秀的展览。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作为一个每年一度的艺术活动,每年还一定要推出一部分在摄影领域利用摄影媒介有最新的表现,一些年轻的,或者是比较成熟的摄影师,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他们有新的有创造力的作品,也希望能够展示出来。也希望能够把他们推到国际上去,这实际上是摄影最有价值的部分,一方面是老的部分,一方面是新的部分,我们都重视。
鲍利辉:在大理影会上,中国的摄影作品占6﹪,外国摄影展览占4﹪。我们也希望有新的影像加入进来,我们要放眼世界,更要关注中国。在大理进行展览的许多摄影师的作品都会拿到国外上去展,这对摄影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王培权:中国所有的摄影节,包括今天的活动,都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过程当中,你能够实现哪些诉求,摄影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实现什么东西,这个很重要。我发现中国的一些摄影师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我记得在连州摄影节期间有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在现场被美国的一个策展人看中,但是在展览现场看不到任何的联系方式,通过我得到联系方式后,给作者发了邮件,希望作者的作品能够在国外展出,但是这个摄影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有许多摄影不太细心,希望摄影师能够把握好更多有利机会。
李嫣:我最初进入摄影行业是帮助朋友,有些朋友想去国外参加比赛和展览,我提供一些帮助。最初初衷是想把国外的摄影师作品带到中国来,特别是国外策展人他们策展的作品。最重要想给中国摄影人看到原作。中国很多摄影师只注重拍摄,很多后期的制作、展览、展示方式等不太重视。
我接触到的很多美国的摄影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很执着,他们都是由喜欢,然后投入兴趣再去拍摄,拍摄完后再寻找合适的出口,适合做书,杂志,画廊或者博物馆。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去拍摄作品。
国外摄影师作品带到中国一是希望让大家看到更多原作,二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更多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最终希望把中国作品带出国门,走出世界。
影友提问:摄影艺术家跟美术界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张国田:艺术范畴很大,具体怎么做这些都不重要,不要太把摄影看做一回事,照相机就是一个工具,就好像画家需要用笔一样。艺术家若能够坚守自己的创作,一定能够达到一个高度。艺术品的价值产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照片本身。
陈仲元:据统计,去年相机共卖出11550万台,卖出这么多相机并不代表出这么多艺术家。
影友提问:我也经常参加摄影节的展览,但是总感觉,没有策展人就像没有娘的孩子一样,容易被边缘化。我想知道,在这个工作中是策展人找摄影师还是摄影师找策展人,怎么收费?
段煜婷: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很多摄影师中发现好的摄影师,策展人和摄影师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连州摄影展是非盈利性质的。所有的展览都是不收费的。我们在选摄影师的过程中,摄影师也在选我们,我们也欢迎各位摄影师给我们提供好的作品。
王培权:丽水摄影节也是不收费的,两年一次。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想一切办法为摄影师提供更好的平台。
张国田:平遥摄影展收报名费。平遥摄影展是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参与,我们不拒绝任何艺术形式的摄影作品进入平遥。但是我们的标准是给广大摄影人提供给一个空间,我们坚守国际化、专业化、多样化。
鲍利辉:大理国际影会有些像国外的影像博览会一样,但是国外是收费的,大理不收费。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将摄影师的参展作品变现、如何寻找出口。去年,北京泰吉轩画廊带去的展览,销售额达到三百多万。
李嫣:在国外策展人根据他是否真正喜欢你的作品。若喜欢你的作品,他会非常投入的帮你策划,并且不收费。也有专门帮助摄影人做分析、策划活动,这是收费的。我们也在努力每一年都将一些中国摄影师作品带到国外,参加图片交易会。在国外有些摄影节也是收费的。
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分享给大家,当摄影师有比较成熟的作品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包括用什么样的名片,怎么让策展人记住你,对你的作品印象深,包括你的作品,包括你中英文版本的介绍和电子光盘刻录的数据等都是很有讲究的,包括发邮件,一定要想清除如果让对方更便捷。
本次摄影节我看到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那就是在这里展出的,今年金像奖摄影节获奖作品全是原作,我感到特别的高兴。
张国田:我觉得中国的摄影真的很幸福,有这么多好的摄影节,好的展览,主办方花那么多钱请那么多摄影大师,在国外,这些情况是看不到的。所以我说,中国的影友真幸福。我希望广大摄影人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更多,也能够明确如何在这些摄影节中很好的推销自己,或者寻找好的策展人,把握住机会。
陈仲元:今天,我们摄影朋友面对高端策展人,探讨了关于摄影的出路和如何介入到摄影文化中去等话题,非常感谢各位,祝大家愉快!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cpanet.cn/cms/html/2012zhuanti/2012dijiujiezhongguosheyingyishujie/gaofengluntan/20120525/61016.html
(文中观点不代表转载者意见) 为增进大家对策展人的了解,再摘发一篇文章,《要策展人干什么》,作者是《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
应该说,策展在摄影界是个新话题,策展人也算是个新事物,领国际风气之先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之所以引入策展人机制,正是为了更好地统领主题,选择精品,使所有的展品都能体现一定水准。
那么,策展人到底要干什么,摄影界的策展人在干什么?从兼职做策展的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的话语中我们可知一二。他做的许多比喻,如“策展人是媒介”、“策展人如同乐队的指挥”等,都形象地说明了策展人的重要作用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经过策展的作品要表达一定思想和主题,既让摄影师满意,又能使观众理解。摄影师的意思表达了,观众的视觉心理满足了,策展人的作用就起到了。
策展人的首要工作是选择照片,选择照片的标准绝不是看个人关系的远近,平时交往的亲疏,而是既要看摄影师的功力和水准能否达到策展人心目中的标杆,又要看摄影师的作品能否符合策展人的思想,或者摄影师成组的作品能否体现其独有的风格和实力。摄影师恨不得把所有的作品都挂出来公之于众固然可以理解,大多数策展人却奉行“宁缺毋滥、宁简毋繁”的原则。从某个角度看,策展像摄影艺术创作一样,是减法。200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教授在其策展作品前言中写了一段话,大意是,因为台湾纪实摄影近年来够水准的新作不多,故他只选择了周庆辉的《劳动者纪事》一组前来参展。当然,他大量选择丹麦、韩国和日本摄影师的作品参加大展,也是因为其风格和水准的统一。
策展人还要考虑对展场作出详细规划。别看谁的作品占据什么位置,什么题材的作品如何布展是小事,对于策展人来说,他前期精挑细选的照片要形成展品,其功夫就体现在布展上。正如普雷基的比喻,策展人要像作曲一样,把各个音符都放到恰当的位置,使之有起伏,有节奏,才能算是完成自己的策展工作。其实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摄影展览的策展工作也是艺术的创作。作为策展者,知名摄影家安哥去年提前半个月就进驻平遥的展场,开始监督布展等项工作。吴嘉宝先生更是亲历亲为,亲自为策展作品在展览现场定展位,挂照片,以致累出病来。策展人要协调各个摄影师之间的关系,协调摄影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无限的摄影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这也是策展人的水平和功力的显现。
有人建议,中国的摄影策展人要树立品牌。一位策展者在外国同仁称赞其作品出众时,竟不知所措,赶忙推说非己之作品,而是为别人做嫁衣,连这位外国同行服务的摄影师都认为,这是观念的误区——正是策展者的心血使得众多摄影师加盟的展品熠熠生辉,展览整体当然就是策展人的作品。毕竟,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摄影界,策展人是个新事物,得到广大摄影师的接受和认可也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已有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摄影师约请某位策展者:“明年一定要把咱们的摄影师也策展一把。”同样,策展人要想占领市场,就得树立自身品牌。你的水平只要能让摄影师和观众都满意,因你的策展使他们双方通过摄影作品沟通更容易,那就是成功的策展人。依目前情况看,中国的摄影策展人要以策展作为职业,恐怕难以养活自身,但这并不妨碍兼职摄影策展人的品牌效应的形成。
策展人与摄影师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摄影师要认识到,只有精心策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增色;策展人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让摄影师产生信任。摄影师与策展人的合作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他们之间会有磨擦,也有一致的意见,最终展出的作品应是摄影师和策展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但是,仍然是在平遥,我们今年却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虽然策展人的名号仍然写在大展的各种文件及公告中,但不少参展作品策展个性不明显、布局杂乱、让观者如云里雾里地寻找作品的次序等等情形表明,一些策展人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某些摄影师眼里,“策展人”只是一个美丽的称呼,而非真正的职业工作者,于是,没有经过策展的展览与策展作品相比,不仅是百余幅却不知所云和二三十幅仍一目了然的差别,更有观众理解的难易之分。以至于有人称某些业余水准的展览影响了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整体学术水平。
之所以罗嗦这么一通,并非专业见解,而是根据专业人士的说法,用通俗语言讲给摄影界的朋友,让大家对策展有个粗浅认识。策展人作为摄影界的一项新事物,笔者由衷地为其风行叫好之时,也不由生出一丝忧虑:什么事情都最忌“一窝蜂”,不是策展人吃香吗?赶明年,你也策展,他也策展,但凡是个摄影展览,都要找个不具备策展水平的铁哥们挂上策展人的名义,那不仅可能降低了摄影策展的学术水准,毁了策展人的声誉,更有可能阻碍中国摄影与国际摄影界逐步接轨的进程——要知道,普雷基先生在为李振盛的作品做策展工作之前,是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文革的书籍和史料的。
2003年10月
文章来源:http://www.cphoto.net/Html/syll/ztlt/cx/2006-4/6/172912555.html
(文中观点不代表转载者意见) 学习啦 学习 观看领会 学习 省摄协负责人荆宏老师和三位协会副主席艾永厚老师、李钟杰老师、郑春生老师都出席了这次摄影艺术节。几天下来,我们在交流时都有一个共同体会:目前在协会体制内,从上到下,摄影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吉林省也理应在继承我省优良传统的前提下,汲取先进省份的有益经验,认真挖掘我省本土资源,跟上潮流,与时俱进。 学习,顺应时代发展, 汲取有益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