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东屯”--中新社青岛支社 徐崇德 摄影报道
(编者按:一位外地山东人,不远千里来到吉林白山的“山东屯”(我们把这里叫松岭)寻访他的“老乡”。他图文并茂,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山东屯”,值得我们学习。现把他的图文报道刊登在此,并向徐崇德老师表示深深地敬意!)寻访“山东屯”
中国新闻社青岛支社 徐崇德 摄影报道
2011年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了吉林省白山市,寻访素有“山东屯”之称的松岭村。
松岭村位于临江市花山镇群山环抱的山脚之下,散居有120多户人家,村民99%为山东籍,其中临沂籍有110多户,而临沂籍中属莒南县的最多,有100多户。可以说,这个广义上的“山东屯”应具体为“莒南屯”。据当地人介绍,这个村子最初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从山东抓来大批劳工在此挖隧道修铁路,铁路建成通车后,有几位莒南籍的劳工没能走出大山,在此隐居下来,以山林为生,聚成一个小小的居民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山东遭受自然灾害,有逃荒者从山东远行千里来到此地投靠亲友。后来,莒南人越来越多,在此地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松岭村。由于住在这个村子的多为山东人,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山东屯”。山东人吃苦勤劳,他们在山坡上开荒种植大豆、玉米、葵花籽等经济农作物,收入颇丰,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现今居住这个村子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孩子也跟随父母在外地上学。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松岭小学去年还留有三位老师和一名学生,今年己是人去室空。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山东屯”的第一代村民早己去世,现在村里的老年人都是六十年代初期迁徙而来的,属“山东屯”的第二代村民。69岁的孙运航对记者说,“俺原籍是莒南县北石行村人,19岁那年从老家过来的,算是 “山东屯” 的第二代村民。”与孙运航老人一样,第二代村民都能说出自己老家在山东省什么县、什么公社、什么大队等一些早已过时的地名。他们早年的记忆里,是与这样的地名连在一起的。 “山东屯”的第三代村民基本上是在松岭村出生的,年龄大的也就是四十岁左右,有的还跟父母回过老家一趟,对老家有些印象,还能详细地讲出老家现在的行政区域名称。第三代村民中年龄较小的也已三十多岁,大都在外上学或者在外打工,对老家没有概念,仅能说出自己的老家是山东,具体是那个县、那个乡镇、那个村就说不上来了。现在“山东屯”的第四代村民年龄最大的也刚上小学,只在节假日才回到“山东屯”,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里,就没有山东、临沂、莒南这些行政区域名称的概念,只知道松岭村或是 “山东屯”。
社会在变,“山东屯” 在变,“山东屯”人在变。但是,他们唯一不变的就是爱吃煎饼卷大葱,无论是那一代“山东屯”人,男女老少都爱吃煎饼。从这特有的饮食文化中可以看出,远离山东的“山东屯”人,依然遗留着山东人的基因,承传着山东人的习性。说白了,“山东屯”人的骨子里还是山东人。
寻访“山东屯”图片说明 (徐崇德摄影报道) 向老徐致敬! 好纪实 向老徐致敬! 好极了,老人乐的真开心,孩子们玩的更开么。向徐老师敬敬。 好记实,精彩! 感谢他们几代人为吉林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衷心祝愿他们健康、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