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达 发表于 2018-12-30 20:32

好活动

老兵05 发表于 2018-12-30 22:39

好事 支持!!!!!

老兵05 发表于 2018-12-30 22:42

好事 感谢 支持!!!!!

七月荷 发表于 2018-12-31 07:16

我是志愿者

本帖最后由 七月荷 于 2019-2-24 08:42 编辑

                                  我是志愿者
十八大提出的 ‘五位一体’的五个文明建设,强调其中一点就是要加强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在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满足精神对文化的需求。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和谐与统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诉求。   “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者活动是中宣部重点推进,中国文联精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    中摄协发起“万名摄影志愿者,万幅作品送万家”公益活动。    吉林省摄协积极响应中摄协的号召。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这一活动。

    2013年2月24日,时逢元宵佳节。省摄协杨春霞大姐带队,我们冒着零下29度的严寒,翻山越岭的来到了吉林省临江市的松岭村。这个近乎原生态的小山村,家家红灯高挂,户户喜气洋洋。一派节日气象。
    我们把中摄协的年画分送到老乡家。我们是送一张年画,为他们拍一张全家福。遇到60岁,70岁,80岁的村民,说他们结婚时,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啊!感谢我们给他们补上了一生的遗憾。    听到这朴实的话语,看到这张张的笑脸。我顿时涌出了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方知,这手里拿的不仅仅是相机。   乡亲们的淳朴,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的真情,在回归着人的本性。

   2013年6月我们再次来到了松岭。把元宵节拍的照片分送到老乡家。老屋前的合影——老屋已不复存在,人也各奔东西。还有一家的合影,其中一人已是癌症晚期……   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叹,影像是多么的珍贵!   他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分享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他可以传递真挚的情感,留住美好的回忆......

   2013年7月我们来到了前郭尔罗斯巴郎镇青山村三家子屯教农民摄影。七月的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走家串户,田间地头,教农民兄弟摄影……   虽然他们是农民,对文化也是孜孜不断的追求;虽然他们是农民,也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山河,赞美家乡的变化,赞美自己的生活……

   2014年1月16日(农历三九第七天)文化惠农小分队在杨姐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三人四台车向伊通挺进。到了伊通又和四平的影友汇合,直奔大孤山。到了大孤山,分成几个小组。      1月16日晚我们到了欢欣岭村,在老乡家,把我们带的肉馅,面和菜,和老乡一起包的饺子。住在老乡家,炕热,屋子冷。    第二天又给老乡拍合影,又给孩子们发文化用品。很忙!很忙!!

2014年1月22日早7点,我参加了省文联领导尹爱群带领的书法家.艺术家,到农安送文化下乡。
   2014年1月30日,杨姐带我们去农安县开安镇西沟村腰窝堡屯惠农。我们带上生活日用品和文化用品。下车后,忙着为老乡拍照,送孩子书本和文具。在知青下乡时,这是个很穷的村子。6个孩子盖一床被。说家徒四壁一点也不夸张。如今,也盖了新房,尽管不是很富裕,过得也很知足。

   2015年1月8日在女协主席杨春霞的带领下,女协会员一行12人早7点在黄河路客运站集合,去九台为农民拍全家福。    女协的这一活动,得到了九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九台影协的热情支持。我们到了九台后,影友的车已在等候。到了苇子沟后,分成了若干小组,在当地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拍摄。    晚8点我们回到了长春。一整天的拍摄结束了。    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做点事,虽累,但很充实。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农民对文化艺术方面的认知,也让志愿者看到了农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鼓舞志愿者们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回报家乡父老。   通过系列活动,告诉我们,摄影不能单单是我们的个人爱好,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一片小天地,我们的作品也不能是束之高阁闲而无用。我们应当运用好摄影的基本功,为群众所需,为社会所需进行拍摄和创作,体现出摄影的价值和意义,发挥摄影文化惠农、为群众服务的优势。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只有俯下身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不断发现生活的真谛,才能创作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上的讲话中说,“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相信我们摄影人会再接再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领悟“文化惠农”的意义和内涵,开拓思维,发掘拓宽摄影文化惠农的形式和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新成绩。
   志愿者——我愿一直当下去!!

                                                七月荷有感于关东网成立十周年

七色翁 发表于 2019-1-1 14:58

本帖最后由 七色翁 于 2019-1-1 15:16 编辑

《关东摄影网》我摄影生涯的摇蓝    2011年7月,我购买了单反相机。下班后,我来到了龙首山上试机时拍摄了一张夕阳西下的照片。正是这幅作品《晚霞照耀家乡美》在《辽源移动杯摄影大赛》上荣获了三等奖,这是我首次参加摄影比赛并获奖,从此我与摄影结缘,走上了漫漫的摄影之路。    还是在龙首山上,我看见有人用单反相机拍摄,就好奇地过去观看。闲聊中得知,拍摄者在《关东摄影网》上发表作品,并邀请我去浏览他的作品,随后,我来到了《关东摄影网》上,并注册为会员,这是2011年的9月1日了。从此,我在《关东摄影网》的呵护下成长起来。那时,摄影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尽管以前玩过傻瓜相机,亦玩过数码相机,真正的学习摄影是从我购买单反开始,是从我结识了《关东摄影网》开始。之前拍摄的东西都是一些到此一游的内容。    在《关东摄影网》上,我看到了一些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在这里,我看到了闰石子老师的作品;看到了杨春霞老师的作品;看到了穆宝老师的作品;看到了光影无痕老师的作品;看到了铜鼎老师的作品;看到长江老师的作品……这些好作品就是我最好的范本。有些作品已经深深地铭记在我的脑海中。以前不知该如何拍摄,看完这些作品后,每当遇见这样或那样的场景,我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出现这些作品的样本,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按照这些样本去拍摄。    这就象学美术的人临摹名家的作品一样。我深深地感到,这种临摹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尤其是对于象我这样半路出家学摄影的人,这也是我在学摄影路上的一条捷径吧!    曾记得:2013年首届关东魁星第一庙会上,大清早,我拎着相机来到现场,拍摄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感觉,感到自己拍摄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表达庙会的那种氛围。后来我在《关东摄影网》上看到了铜鼎老师拍摄的作品,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那极具感染力的画面,那丰富的摄影语言把庙会拍摄得淋漓尽致。这在我以后的拍摄实践中应用的得心应手,活学活用。    我还记得松原水手老师对我作品的点评,那是用心仔细观读后的评论,那是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尽管到如今我们仍未曾谋面,但象松原水手老师这样的人在《关东摄影网》上随处可见,《关东摄影网》站的各位总版主和各版块的版主们,您们默默奉献,毫无怨言,把一批又一批摄影人的摄影水平提高再提高,把我省的摄影水平推向更高的境地。在此我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礼!道一声您们辛苦了!祝您们好人一生平安!就这样,我是一天天看着《关东摄影网》成长起来。每当我在这里发表作品时,版主都会精心的点评与推介,这让我十分高兴。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约一同采风,共同探讨摄影方面的知识与心得,共同提高我们的摄影技能。    在吉林,甚至是东三省,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拿单反相机的人,见面都会相视一笑,询问对方上《关东摄影网》吗?如果对方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再问对方的网名,那真是如久别的亲人见面一般,虽未曾谋面,但大多都早以熟知。单反、《关东摄影网》早已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2013年开始,我的摄影作品开始登上了省、市和国家级的报刊杂志,成为杂志的封面、封底;成为报纸上的新闻摄影报道;并在省、市及国家级的摄影大赛中参展获奖。到目前为止,已有百余幅的作品达到以上的目标!    永难忘记《关东摄影网》,一个让我在摄影方面成长起来的摇蓝之地;永难忘记《关东摄影网》,这里有我诸多的良师益友;永难忘记《关东摄影网》,一个给我带来快乐幸福的地方;永难忘记《关东摄影网》,这里始终是我生命中的人生乐园!          联系电话:18104370375

光影1 发表于 2019-1-1 17:36

支持!!!

神龙 发表于 2019-1-1 19:19

好活动

泽影 发表于 2019-1-1 19:21

好活动,支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东摄影网创建十周年征文启事